圖為高盛亞太區董事長史華茲
上世紀90年代,貿易是中美兩國經濟關系中的最重要因素。縱觀今日,環境
問題已成為全球兩大經濟巨頭的共同議題。
上周,國際金融行業領袖齊聚上海,為今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提前預熱。綠色金融正是眾多重要議題之一,其中包括在環保領域進行公眾和私人投資,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等等。
中美經濟關系當前正處于重要時點。過去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受到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和制造產品出口的帶動(主要出口到美國
市場)。如今,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期,領導人正積極地把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以消費驅動的模式。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美元的國家,這樣的轉型極具挑戰性。
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近期市場大幅波動所反映出的不僅是經濟放緩后基本面的不確定性,同時還包含著對中國市場改革承諾的擔憂。在推動投資和改革的過程中,市場的情緒狀況有時與經濟基本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當前許多國際投資者“對賭”中國將通過人民幣貶值,應對疲軟的經濟,這尚屬近年來首次出現的情況。
但中國的長期發展機遇還是有利的。中國經濟的崛起是現代史上全球經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中國領導人有能力堅守改革承諾以重塑信心,從而穩定市場,吸引長期投資。
綠色金融為中國提供了重要空間,一方面能夠展現對外承諾,同時為國內居民帶來積極變革。中國環境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已帶來嚴重后果:中國近三分之二的地下水已不適合人類使用,五分之一的耕地已遭受污染。在
北京,政府于去年12月首次發布霧霾紅色預警,表示霧霾已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同月再次發布紅色預警。環境方面的挑戰,已不再是某一國或某一大洲的內部問題。中國的
碳排放和環境惡化,與其他國家的環境問題,共同給全球環境造成了威脅。
中國領導人已意識到這一挑戰的嚴重性,并啟動了一系列綠色金融舉措應對環境問題。去年11月,中共中央首次將綠色金融列入五年規劃綱要。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綠色金融工作組也于去年提出建議,要求建立現代化綠色金融體系。這包括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綠色評級機制、公共私營綠色基金,以及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和排污權交易市場。中國人民銀行于去年12月推出綠色債券市場,以完善綠色銀行信貸。中國也是首個就綠色債券發行發布指導意見的國家。
中國綠色金融將為國際投資者帶來巨大機遇。在中國綠色金融領域起領導作用的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預計未來5年內,中國每年將在綠色行業投資至少3200億美元。但以目前的財政收入來源,對該領域的覆蓋水平尚未達到15%。
中國綠色市場的開放能夠引入大量私人行業投資,彌補其中的差額。投資者也有極大興趣:高盛預計,未來5年內,“綠色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清潔能源是另一項重要的市場機遇。把握市場規則,利用證券化和收益工具等創新性金融結構,將有助于進入具有大量流動性的公開資本市場。
綠色金融還有望讓投資進一步融入中美關系的大框架中,而環境問題正是雙方合作的一項重要支柱。2014年,中美兩國就減少碳排放簽署雙邊協議。去年11月,兩國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中,成功實現全球氣候協議的簽署。目前兩國正在就雙邊投資條約進行磋商,有望在綠色金融等多個領域進一步開放市場,我個人對此持樂觀態度。
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把綠色金融作為一項重要議題。為此,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共同擔任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主席,為推動全球綠色投資積極提出建議。
誠然,中國要想讓自身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努力與國際標準看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當前的指導意見支持擴大綠色證券資金可用范圍,且具有國際合作的空間。綠色金融舉措的實施和執行必須跟進。
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建立平衡、可持續未來的承諾重拾信心——這也是中國人民和全球投資者期望看到的結果。
本文作者史華茲是高盛集團副董事長兼高盛亞太區董事長,并常駐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