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發展應以能力為本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氣候公共外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中國氣候變化的主張和立場在國際社會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和贊揚,但中國的氣候外交依然面臨巨大壓力。在未來的氣候公共外交中,中國依然需要非政府組織在重大國際場合以民間的形式講述中國的氣候
政策與行動,傳播中國的國際氣候合作和全球氣候治理理念,促進中國與世界在氣候變化領域的人文交流,但更需要非政府組織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從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和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的觀點和承諾來看,氣候援助將成為中國未來氣候公共外交的一項重大舉措,這對于非政府組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后,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中國是個氣候適應性脆弱的國家,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遭受的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感同身受,中國要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啟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不但向小島嶼國家、欠發達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非洲國家提供用于應對和緩解氣候變化的資金、物資支持,幫助其培訓人員,進行能力建設,設計符合其本土發展特點的解決方案,而且為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產品技術、建立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和天氣預報站臺,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推廣農業抗旱節水技術、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海平面上升監測技術等適應技術,以及協助建設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設施項目。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中國政府又宣布將在發展中國家啟動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這些都為非政府組織今后在氣候變化領域參與更多的公共外交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大量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經驗表明,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海外援助,在與受援助國國民的日常接觸中尋求認同,關注民生,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能起到更好的援助效果,非政府組織承擔政府對外發展援助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樹立負責任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本土非政府組織“全球環境研究所”在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氣候援助實踐也證明通過非政府組織進行南南氣候合作的優勢,如果能有更多像“全球環境研究所”一樣的民間政府組織,能將中國的南南氣候合作從進一步拓展到小島國、非洲聯盟、最不發達國家進行農村沼氣改造工程、污水處理、太陽能利用、風電等涉及氣候變化領域的項目,可以以細節體現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中的身體力行和國際援助精神,會為中國的氣候公共外交加分。
然而,對于中國非政府組織來說,參與中國南南氣候合作和氣候援助行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解振華曾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概括為四個方面:結合有關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提供實物支持、做好培訓交流和人力資源建設、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和開展氣候變化領域的知識共享、技術轉讓和人才流通??梢钥闯?,中國氣候公共外交中操作層面的任務和技術層面的任務在增加,未來涉及到任務可能是機器設備援助、儀器設備捐助、技術示范、技術合作、專家培訓、資源調查、援建科研機構、聯合研究等等。但是目前參與中國氣候外交的非政府組織大多只是將組織目標限定在國際場合進行倡議和宣傳,或與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領域進行人文交流,在氣候變化領域進行技術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和經驗非常有限。
在未來,如何提升非政府組織參與中國氣候公共外交的能力是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都需要思考的
問題。非政府組織應該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未來發展與國家的氣候外交戰略結合起來,而政府則需要考慮如何創新非政府組織發展的社會政策和體制環境,提高非政府組織合法性,突破資源瓶頸;如何改革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外交的外交體制,拓展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外交事務的范圍和層次;如何為非政府組織與企業、氣候問題科研機構、學界、媒體的合作搭建平臺,提高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援助、國際環保技術合作、氣候人文交流和氣候傳播的能力。
張麗君: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