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期待規范市場競爭
行業呼吁理性招標、建立有效監督約束機制,地方政府決策時應以能否實現預期的環境治理目標為判斷標準,不能忽視運營效果
“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已經在污水、大氣、固廢處理處置以及環境服務等重點領域,形成了多元化產業格局。“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
市場化程度還將有較大提升。
在這一背景和全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環保行業以長期穩定的現金回報成為資本追逐的投資對象。在產業跨越式快速發展過程中,過熱的局面導致了不少
問題的產生,成為行業成長的痛點。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此前表示,環保產業要警惕投資供給大于實際需求引起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避免這一新興產業重蹈風能、太陽能行業的覆轍。
實際上,環保行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于此,低價競爭、地方政府環境服務費用支付不順暢、國家稅收優惠
政策取消或支持力度減弱、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成為行業痛點。其中,低價競爭成為行業最大“毒瘤”,環保企業對低價競爭的容忍度似乎在今年達到了極限。
環境商會不僅在“兩會”前夕發出了呼吁業內企業加強行業自律的倡議書,還向政協提交了《關于遏止環保行業惡性競爭的提案》。其中指出,若環保行業低價搶奪市場的策略成風,一旦某些中小企業以降低環保標準要求為代價跟風降價,勢必會挫傷多數以高標準運營維護環境設施的環保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和創新環境技術的內生動力。
環保企業之所以在此節點集體抵制惡性競爭,有業內人士分析,雖然行業一直存在低價競爭問題,但激化這一矛盾的是去年大量資本涌入環保市場。受到外行“野蠻”入侵后,更多環保企業產生了危機意識。
目前,由于建筑、
鋼鐵等行業利潤減少,不少企業開始轉型投入環保。不久前,杭州鋼鐵集團以0.727元/噸的污水處理基本單價擊敗11家水務企業,中標“亞洲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引起業界嘩然。
對此,趙笠鈞呼吁,地方政府理性招標。他認為,環保項目的建設運營是為了改善環境質量,地方政府在決策時應該以能否實現預期的環境治理目標為判斷標準,不能忽視后期的運營效果。
全國人大代表、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正軍也認為,項目招標不能僅考慮價格,應該綜合考慮投標者資質、管理水平,以及項目的合理成本和利潤。
他在今年提交的議案《關于加強管理避免環保項目投標惡性競爭的建議》中,提出完善招投標方面的法律
法規、建立相應的配套懲罰措施和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據了解,目前行業內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企業先報低價中標,然后再以各種借口要求政府調價。
對此,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處長陸冬森指出,政府應明確行業調價原則、規則,并對調價幅度提出限值和要求。除此之外,不應對治理項目制定所謂指導價格。產業發展還是應該尊重市場規律,政府的職責是做好管理者,放手讓企業在市場中競爭。
“有競爭力的企業會脫穎而出,沒有實力的企業將被市場淘汰,此前電廠脫硫的過程中,脫硫企業已經歷過一輪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