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乍暖還寒,位于
江蘇省射陽縣沿海灘涂的金海林場內,沿海灘涂綠化早早開始啟動。
“這是
臺灣楊,從臺灣引進的,可以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上長出樹林。”
北京環境交易所
碳匯開發專家趙奇峰介紹說。
這是兩年前,由臺灣客商、環境醫學博士林克謨投資5000萬元興建的5000畝碳匯造林。但是直到今天,該造林碳匯項目仍然還沒通過審批。
“這與我國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操作流程復雜、開發成本高、碳匯商品定價難、收益不易保障等密切相關。”全國人大代表藍伶俐告訴記者。
2011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在北京、上海、湖北等2省5市正式開展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明確2017年啟動運行全國
碳交易市場。其中,在綠色造林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林業碳匯交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在荒山野嶺上種樹,存在生產周期長、短期收益有限的
問題,有了林業碳匯交易,農民還可以通過出售碳匯獲得經濟收益。因此,林業碳匯交易曾被形象地稱為“綠色貨幣”。
“根據測算,射陽碳匯林年均
減排5000噸,按照目前北京市碳匯項目成交價格38元每噸,以項目減排計入期30年計算,可實現綠色經濟效益570萬元。”趙奇峰說,如果項目備案并交易成功則前景可期。
然而,自2013年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開始以來,全國僅成交一筆林業碳匯交易,說好的“生態紅利”似乎成了“空頭支票”。
藍伶俐說,建設碳匯林需要大量綠色資金投入。但是,7個碳交易試點地區規定,核證自愿減排量在履約配額交易中的比例約為5%—10%,極大地限制了林業自愿減排項目的開發空間。
同時,申報門檻高、流程材料復雜、技術規范缺失等原因也讓林業碳匯顯得“高高在上”。“要完成申報需要完成專業性較強的項目設計報告、監測報告,以及各項數據資料的準備。”趙奇峰介紹說,這顯然不是普通林業農戶能做得了的。
雖然,目前我國正積極籌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但具體建設路徑仍不清楚,基于總量控制的碳
排放權交易機制也缺乏相應的法律
法規保障。
為此,藍伶俐代表建議,應積極為林業自愿減排項目拓展市場空間,嚴格控制碳排放初始配額分配和配額交易,提高核證減排量在履約交易中的比例。
同時,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比如明確林業類自愿減排量在履約配額交易中的比重;實行差異化的交易策略,適當提高林業項目減排量的交易價格;允許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通過科學計量審定后,把整個計入期內所產生的減排量以期貨形式提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