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回到金融本質——經濟轉型期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

2016-6-2 09:11 來源: 金融讀書會 |作者: 巴曙松

回到金融本質經濟轉型期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


編者語:普惠金融機構運用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出新產品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識別和量化信用,由此控制風險,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相比較于傳統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更加綜合化的金融服務。近年來,普惠金融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016年5月29日,技術驅動變革暨《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白皮書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巴曙松教授出席本次論壇并發表開幕致辭。以下是巴曙松教授演講文字實錄,敬請閱讀。

很高興今天參加這份報告的發布會,這個報告有多家機構共同合作來完成,華中煒博士帶領多位研究人員持續的努力,在許多業界人士的支持下,才形成了這份報告。雖然這份報告已經準備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其間我也多次參與討論修訂,但是我重新翻閱報告時又有了很多新體會。我剛才聽前面專家的演講時,想到了幾點,在這里談一點個人作為學者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首先,怎么來看待當前普惠金融或新金融所處的調整狀態。我自己的判斷是普惠金融正在從以形成概念和市場推廣為主,轉向以專業積累和能力建設為主,我們今天發布的報告就凸顯了這個主線。我經常聽到金融界有這樣的問話:“中國缺金融機構嗎?”我認為,在傳統金融領域里是不缺的。我們的工農中建和股份制銀行的機構遍布城鄉,各家銀行在服務特定的、長期的客戶群體時競爭非常激烈。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的一線員工,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要這些銀行按照現有的商業模式和客戶群體,去做業務拓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銀行分支機構做一天柜員試試看。我曾在基層銀行工作,了解矛盾柜員工作強度非常大,銀行并不缺少普惠金融的戰略設想,缺少的是覆蓋新客戶要使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中國也需要新的金融機構運用新商業模式來提升金融資源配制效率。其次,剛才有專家提到了格萊珉模式。我和格萊珉的幾位主要創始人有過多次見面交流,我曾經嘗試與幾位熱心朋友一道,把格萊珉在其他市場上采用的商業模式引入中國內地和香港等?,F在,格萊珉的商業模式終于能夠進入中國,我作為與幾位熱心朋友一起參與的推動者之一,感到很欣慰。三天前,富滇銀行在云南大理運用格萊珉模式發放了第一批貸款,貸款者是七個農村婦女,金額共計10.2萬。我對格萊珉模式在中國落地的體會,就像今天報告發布的主題一樣,普惠金融是要接觸傳統金融界難以接觸的人群,就必須要推動能力的建設。

今天我通過PPT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報告。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目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新路徑;第二,從技術變革的角度來討論普惠金融;第三,普惠金融的生態環境構建。大家開始意識到,普惠金融不僅僅是小額信貸,更是一攬子的金融服務。我認為還可以再擴展一些,普惠金融不僅僅是金融服務,更是一攬子的普惠金融生態環境的構建,所以下面從這三個方面跟大家做交流。

第一部分是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新路徑。普惠金融機構運用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出一些新產品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識別和量化信用,由此控制風險,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用格萊珉模式來說,就是去接觸傳統金融界難以接觸者,更廣泛的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這也是近年來普惠金融越來越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普惠金融被寫入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后,中國普惠金融在制度探索和實踐上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隨著普惠金融機構進入門檻的不斷降低,互聯網金融公司爆發式增長。在經濟下行階段,經濟轉型的一些風險在逐步釋放,普惠金融探索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也開始顯現。我們認為,這正是我們反思總結前一階段的普惠金融活動、進行專業積累、能力重構和建設的時期。舉例來說,我們以前用的信用評估模型主要基于經濟上行期的數據,現在的經濟調整期是我們校正、提升信用評估能力的重要時期,這也是我們在報告中選擇技術作為主題的非常重要的現實原因。

下面談談金融服務的分布。現在的金融機構數量比我20多年前踏入金融界時更多,在傳統的金融領域、傳統的客戶覆蓋面、傳統的金融市場雖然談不上“供過于求”,但競爭還是比較充分的。所以現在傳統金融機構開始越來越關注普惠金融,我覺得也是由于原來層面的客戶競爭激烈,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必須開始將客戶群體下移。觀察近期傳統金融機構、銀行業的年報,我們認為,如果一家銀行在最近四五年的年報中都沒有提到普惠金融、小微客戶、客戶分層,那么這個銀行就可以說是不上路,沒有意識到客戶群體要開始下沉,因為這是金融配置效率提升的一個增長空間,這是原來不被覆蓋的客戶群體逐步被金融體系覆蓋的過程。當然,普惠金融要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金融活動,就要遵循金融活動的一些基本邏輯。比如一筆金融服務要想成立,需要商業可持續性,否則很難成為能使更大范圍客戶受益的商業模式。普惠金融領域的供給一直比較缺乏的原因,主要在于提供服務的成本比較高。所以,我們要研究怎樣能讓金融服務通過運用特定的產品,來拓展特定的客戶,打造特定的商業模式,使更多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的收益可以覆蓋成本(包括運營成本和信用成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普惠金融”概念存在著一個誤解,就是認為普惠金融就應該有優惠。這種想法使得普惠金融機構的風險不能被收益覆蓋,導致缺少可持續的、更大規模的資金進入普惠金融機構。我在云南等地調研時發現,金融機構投入云南的資源并不少,但長期的、無償的、照顧性的財政補貼過多,導致一般的普惠金融服務難以遵循金融市場的商業化原則,導致進入普惠金融服務的資金減少,市場主體的能力沒有被充分激發。我想,金融應該有杠桿作用、有帶動作用,如果把那些無償形式補貼下去的財政資金,以適當的形式注入有活力的、專業化的市場化主體,做一些稅收等方面的引導,市場主體帶動進入普惠金融服務的資金量可能會更大,還可以形成市場主體的自發建設的能力。大數據、云計算這種移動互聯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可以比較大幅度地降低運營成本,并能更有效的衡量服務對象的信用。從圖中可以看到,技術的發展,可以把傳統銀行業覆蓋不到、成本較高的小微金融服務納入到合理的邊界范圍。

關于普惠金融的內涵,2015年12月31號發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普惠金融的界定是“立足機會平等的要求和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來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我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首先,要讓各群體能夠獲得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公平的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這就要立足于客戶群體的需求。比如在遙遠的山區,村民可能需要的金融服務是他的孩子給他匯錢時,能有短信通知他錢到帳了。其次,要提供一些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創新來降低成本控制的風險,把原來不能納入服務范圍的客戶納入覆蓋范圍。第三,金融服務必須具有可持續性,要需求可持續、盈利可持續。不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很難吸引足夠多的資源來進入普惠領域,難以讓更多的人受惠。最后,互聯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動力。國際上的普惠金融業務正處于調整期,我看到美國市場上主要的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基本是借助公共的信用資源,進行信用評級,很少做線下的評級。但是中國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們正在積極探索信用風險的定價,從數據積累做起,提升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普惠金融政策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明晰。2013年11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中國很多普惠金融的探索者看到文件里有這個詞時充滿欣喜之情。2015年11月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本人作為“十三五規劃”的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的委員,很高興看到這里面有一句提到了“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同時,還第一次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個特殊”——特殊地區、特殊人群、特殊行業。從金融角度來說,這些人群、地區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難以覆蓋的地區,這就是特殊性。2015年12月,《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群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加強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我們可以看出,普惠金融政策在逐漸明晰。2016年,在《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了“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全覆蓋”。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到“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就我理解,“鏈條”是指前面一張PPT中的普惠金融生態圈。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中提到要“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的中小微金融組織”,《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我們可以發現,在制度建設層面,以扶持三農小微企業發展為核心來擴大普惠金融的覆蓋面,以大數據為基礎支持來推動互聯網+的建設、構建全面的一個金融基礎設施,同時降低民營準入的門檻來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拓展融資渠道來建立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是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脈絡,也是普惠金融制度建設的幾個重要構成部分。

在實踐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看到了中國普惠金融的進展。金融基礎設施全面推進,征信體系正在發展,征信市場在逐步多元化,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在不斷的完善;參與主體深化和多樣化,不同主體帶來了不同的經驗、資金和服務方式,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加大,傳統銀行類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的門檻不斷降低。從產品層面看,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使得金融服務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這既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主動運用互聯網技術,也包括互聯網企業自身創新。除了間接融資之外,我們也看到,直接融資渠道正在發展,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正在探索建立,比如新三板提供了一個新的掛牌和融資交易的渠道,區域性股權和金融資產交易平臺也把普惠金融業務作為重要的業務量增長點。

普惠金融在概念的形成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反思、總結。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能力建設和專業積累階段的需要關注的重點。從內生問題來看,主體的資質參差不齊,企業用P2P網絡借貸公司的外殼來做民間借貸業務,來規避借貸利率管制和市場準入制度;信息披露不規范,發布虛假的標的,對借款標的沒有盡到審查調查的義務,提供的交易集中度等業務數據不全面;運營成本難以控制,普惠金融信貸總需求量大,單筆業務金額比較小,一些信息數據不健全的農村地區難以控制運營成本;前一階段普惠金融機構大規模涌現,這些機構進入市場時,經濟處于上行期,普惠金融機構使用的風險模型以經濟上行期的客戶行為和經濟數據為基礎,在經濟下行期和轉型期,消化過剩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面臨著風險集中釋放,這一過程中的風險數據不足。從外部困境來看,在監管方面,監管沖擊和監管真空并存,目前還沒有一個主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實現制度化、有序化發展的監管部門,現有的監管由于監管對象跨行業、跨金融業務領域,存在著監管競爭和監管真空;社會征信體系也不健全,央行已經做了積極的努力,批準了八家民營個人征信機構運營,但是總體來看,普惠金融機構的征信需求看還遠遠沒有被滿足,信用體系還不健全,道德風險比較高,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也不健全。昨天,有一個城市金融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告訴我,說他們想為征信體系做些工作。我告訴他,現在70-80%的信息由政府部門掌握,你們從自身做起,將各個部門能夠采集到的信息整合起來,能夠降低普惠金融機構的信息采集成本,這就是對普惠金融最大的幫助。此外,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覆蓋范圍不夠廣泛,缺乏可用度、可信度高且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還存在道德風險,缺乏明確的社會施信的懲戒機制,現有的小范圍內互聯互保、政府擔保等防范措施很難充分的防范道德風險。

以上這些問題也是下一步要進行的普惠金融能力建設的重點。首先是進行法律制度建設。如何完善政策監管體系,加強風險的防控能力。如果不對高風險機構的行為進行監管,這類機構會影響行業內優秀機構的品牌聲譽。還有,如何鼓勵金融機構更多的參與和開展普惠金融服務,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新興的融資渠道和機構。其次是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優化普惠金融的信用環境,逐步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降低普惠金融的信用成本,建立全國統一、完整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最后,進行產品服務創新。這是機構層面可以重點實施的,即借助互聯網技術,逐步降低普惠金融的高成本難題。同時,在經濟的下行期、調整期,經濟結構的轉型期,積極探索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的風險控制模型,擴大基礎數據庫,積累風險控制的手段。

第二個部分是談談普惠金融的技術變革。普惠金融作為一種覆蓋面廣、可獲得性強、長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務方式,需要通過批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加以實現。大數據技術具有數據挖掘、量化存儲、快速處理等特點,能夠匹配普惠金融的需求。所以《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報告主題是技術變革,通過研究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方面的技術革新,為普惠金融的實現提供一些值得探索的解決方案。

第一,從技術變革和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角度來看,技術革新提供了可供探索的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技術革新推動普惠金融服務范圍更廣泛,業務具有可持續性,普惠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基礎領域的發展和構建,依靠計算機、云計算這些技術來解決普惠金融進入的門檻問題。同時,基于Docker容器技術的基礎設施平臺也是國際上普惠金融領域多用的一個分布式架構。和傳統的架構相比,Docker架構面對大數據的成本更低。并且,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共享能夠大量節約IT成本,提升產出和效率,保障普惠金融的穩定運行。對外輸出這些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所需要的存儲和計算能力,也能優化社會成本。我曾經做過差不多六年的興業銀行獨立董事兼風險管理委員會主席,現在興業銀行被稱為同業之王,同業業務做得很好,這也是一步步順應市場需求演進過來的,最開始時,興業銀行意識到很多中小金融機構無法投入大規模的IT資源進行系統開發,所以興業銀行在自己進行大規模IT開發的基礎上,針對中小金融機構的不同需求,改造興業銀行開發出的系統,降低中小金融機構的成本。這個過程不一定有很高的收益,但是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降低了整個行業的運行成本,所以這些中小金融機構都愿意和興業銀行做業務。系統是相容的,交流起來方便,因此推動了這個行業的發展。類似的故事我覺得也可以在普惠金融領域重演。領導性的普惠金融機構有實力,能夠開發好的系統來與行業以合適的方式分享,以支持整個行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一個行業的生態圈。

第二,技術變革也有助于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泛普惠金融類公司的風控措施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措施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可能有劣勢,所以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解決風險控制問題。在互聯網金融機構工作的年輕人與從事銀行風險管理的人士經常爭論風險控制問題,從事互聯網金融的強調自己的企業有突破能力、創新能力,從事傳統銀行業務的人士覺得把錢能借出去算什么本事,金融機構要做好風險控制,錢借出去還能收回來才叫本事?,F在看來,在這點上,他們找到了共識,普惠金融發展的核心確實是要解決風險控制問題。利用技術手段來控制風險,主要就是通過搜集和計算海量的數據來形成金融服務需求者的個性化知識圖譜,由此判斷其風險程度。技術變革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也不可忽視,所以在利用技術變革和信息技術手段來探索普惠金融的同時,也要重視和加強對信息安全的保護。

第三,在普惠金融利用技術變革來進行創新方面,我覺得有幾點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一是利用數據處理技術,實現對貸款對象的信用評定,針對客戶群進行更加精細的分層式的劃分,進而推出符合各類群體需求和風險特征的信貸產品。那么如何能夠更符合客戶群體需求呢?前兩天,我同一家銀行的行長討論過這個問題,這位行長說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確實做得不錯,但是也有一些評分不很準確。比如,有企業的評分是根據客戶的上網時長來評定,這位行長上網時間短,結果他的女兒的評分比他高。這說明,對于不同的客戶群要精細的劃分,不是僅僅簡單的說上網時間長,信用就高,客戶群體比一些互聯網企業想象的更復雜。二是要更多的創新流程管控和風險控制的方式,并將其定義在產品之中。通過流程或系統去控制風險,比依靠人更可靠。三是針對客戶的特征,更多的使用純信用貸款產品,并將勞動技能培訓、科技推廣、創業知識培訓等服務和信貸產品設計結合起來,這也是剛才說的在普惠金融中的能力培養。我在和格萊珉模式的幾個創始人交流時,他們跟我談的金融內容不多,反而向我解釋為什么要把洗臉的毛巾與其他毛巾分開、為什么一定要讓申請貸款的人員家里修一個干凈的廁所。他們認為,養成一個好的生活能力是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重要的起點。我把這理解成通過金融來帶動客戶能力的提升,激發客戶對高生活品質的向往。四是降低金融服務可獲得的門檻,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特別是在生產性的資金需求方面提供一些優化的解決方案。

第四,在信用價值創造方面,信用的價值創造和經濟中的交易密切相關。信用的價值創造離不開信用的維系和有效的管理,即征信管理、授信管理、帳戶控制管理、利用征信數據庫開拓市場或者推銷信用支付工具。借助大數據技術的數據挖掘、量化、存儲、快速處理等特點,現代信用體系管理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面對目前中國在信用方面的挑戰,大數據用巨量的綜合信息、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全新的數據分析的思維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征信方式的局限,倒逼和促使社會征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突破,金融機構還是要用傳統的信用評估方式,比如銀行會繼續使用抵押擔保方式,而普惠金融的客戶群體可能恰恰沒有資產可做抵押擔保,那么就要用技術來在交易中發現客戶的信用。

第五,在技術變革與信用管理發展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擴展信用數據的邊界,將一些非傳統的信用數據作為非常重要的信用評估來源,覆蓋一些沒有被傳統的征信系統記錄的人群,同時,提供用戶的即時信息,而不局限于歷史信息。我昨天看到一份香港的社會流動的研究報告,很有意思,報告選取了不少的樣本,在客戶手機上裝一個app,假設客戶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半小時,則記錄客戶的位置和具體活動,這個app形成了龐大的數據庫。這份報告通過這個app來分析香港不同社會階層人的交往情況,得出了一個不太令人樂觀的結論:第一,香港人在家附近的活動時間少,因為住房面積狹小,但因此活動半徑比較大;第二,高收入階層即使活動半徑很長,也仍在高收入階層的活動場所活動,所以香港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交流頻率非常低。大數據是利用現有的數據來優化計算,了解企業生產、流通環節的特點,創建高效率、低風險的信用評價方式。但是不同產業之間的差異很大,覆蓋全國的管理模式會暴露很多問題。在前幾年信貸投放增長快的時候,中國銀行業為了控制信貸投放,將四個季度的信貸投放量劃分為“四三二一”,一季度占40%,二季度占30%,以此類推。我在基層當過行長,對銀行來說,年初早放貸、早收益,到了四季度時基本上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所以不同客戶的訴求差別很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內蒙和東北,東北人在冬天是貓冬的,一季度給他們放貸40%無處可用,內蒙草原的牧民需要到夏季才投入資金。這就是我們能夠用大數據作為基礎來優化、改進的地方。此外,大數據技術可以使信用管理更加的客觀,因為大數據技術將數據的樣本擴大到更大的范圍,甚至是總體。大數據模式能夠保證信用管理的客觀性,數據挖掘技術確保了數據的真實和有效。大數據技術還能使信用管理的經濟效率更高,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傳統的信貸信用問題,而且節約了人工成本,也擴展了信用來源,確保信息真實、快速、高效、實時。

第六,用信息技術來做風險管理流程的優化。普惠金融業務有逆向選擇問題,越是承擔高利率的客戶群體,風險越高,并且道德風險還是當前風險識別的弱點。前期的信貸審查很難準確的把握風險情況,潛在風險難以識別。大數據技術能夠對企業歷年的生產經營數據做深度分析,來反應企業的經營成長、發展現狀,能夠對企業進行全天候的量化跟蹤,實現風險的識別和量化。大數據還可以更好地進行風險匹配、轉移和分散,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設計和客戶風險匹配的產品,讓高風險客戶去匹配有承擔能力的高風險資金。大數據還能夠預測未來,能夠幫助轉移和分散風險,并基于大數據預測的風險和收益,匹配合適的產品。同時,大數據還可以在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方面有更多的運用。大數據可以支持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實時監測風險系統,進行可視化分析,展現整個風險防控的過程。信貸流程重構對銀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普惠金融機構可以從一個更高的起點來推動實施。

第七,技術變革與風險管理方式。技術變革對風險管理的支持首先體現在獲取海量數據上,風險管理需要有多樣化的數據,比如電商網站數據、信用卡數據、社交網站數據、小貸類網站數據、生活服務類網站數據,這些數據綜合起來才能基本看到客戶的風險全貌。經過大數據特定的風控數據加工的過程,可以提升風險決策管理模式,更加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借款人信息。因為客觀地說,一個客戶走進銀行時,對銀行來說,這個客戶是一個黑箱。這些數據能便于我們做出清晰的判斷,找到不同變量間的內在聯系,更準確地做出決策。大數據的使用也加快了風險決策的效率,提高了風險決策的質量,促使理念、概念管理轉變為數字化、更精確地管理。

第八,從技術變革和全面客戶體驗管理來看,在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方式上,客戶需求是不同的。使用這些新的技術,能夠適應客戶的新訴求,比如強調客戶的感受,塑造客戶的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注重客戶參與。缺乏技術支持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第九,在技術與營銷模式上,傳統營銷中消費者購買行為屬于傳統的個體決策行為,而在大數據營銷中消費者決策受群體意志影響很大,并向群體施加影響。所以如今,一段網上流傳的視頻就能夠讓一支股票漲跌停,從事視頻和傳媒工作的人士認為現在進入了短視頻時代,新聞傳播變成了短視頻傳播。

第十,技術變革也能夠推動增值服務的優化。金融機構除了提供支付、清算、投資、理財、貸款融資等功能,還推出了多元化的增值服務。

第三部分是構建普惠金融生態環境。僅僅讓普惠金融機構的探索者去探索是不行的,還要構成一個生態環境來支持機構的探索,降低整個行業的成本,形成共贏。所以構建普惠金融的生態環境可以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行業環境和改善消費者體驗入手。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金融機構從微觀層面來創新產品,還需要從國家層面完善頂層設計,來解決普惠金融的理論指導問題,研究和制定與金融市場協調發展相互配合的完整的政策法規、監管體系和信用環境。如何構建這個環境呢?主要通過識別沒有覆蓋的新金融需求,滿足多層面的金融需求,提升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提高效率也是供給側改革,構建普惠金融的發展環境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普惠金融作為一種覆蓋面更廣、可獲得性更強、長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務方式,如何破解傳統金融信用評估成本高的困局來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呢?那就需要支持普惠金融機構用大數據、云計算、知識圖譜技術來衡量、識別、控制風險,并創新產品。當然,基于大數據的普惠金融實踐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這需要整個生態環境共同努力。比如,國內大數據的挖掘平臺能力比較薄弱,平臺構建缺乏核心技術,基礎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不足。數據挖掘的基本問題是數據的數量、質量和維數,數據挖掘中的變量選擇還有發展空間。互聯網金融有一項很重要的風險是操作風險,要特別重視,比如說網絡故障、黑客攻擊、內部隱私泄露等。構建生態環境包括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和消費者體驗。要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從頂層建設上說,要為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創造條件,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從行業層面,要進行平臺構建和數據共享;從消費者體驗層面,要進行普惠金融教育和消費者保護?,F在出現了一些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例,這其中有金融機構的原因,也有監管機構的原因,還有消費者對金融不了解的原因。所以我們建議完善監管,從頂層上提供支持,優化信用環境,借助互聯網技術來降低普惠金融的高成本難題,并針對經濟下行期、調整期、轉型期的特定狀況,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改進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能力。

謝謝各位?。ㄍ辏?/div>

(本文系巴曙松教授出席技術驅動變革暨《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白皮書發布論壇時的開幕致辭文字實錄,未經巴曙松教授本人審閱。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