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如若回顧,人們定會領悟到“十二五”時期提出的能源革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高瞻遠矚的科學發展理念所蘊含的智慧光彩;定會切身感受到去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結構調整、加強清潔能源利用等能源發展新理念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剖開這些變革的斷面,展現出其中的肌理紋路,那就是未來的能源體系,將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并在此框架下,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清潔能源消納上升為國家戰略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經過多年來不斷推進、演化,直至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國策。
能源革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而煤炭去產能是能源革命實施的第一個落腳點。
2013年1月,《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65%左右。2014年11月公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我國將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并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達到15%,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
實際上,近年來,在多重去煤炭產能的
政策合力下,我國的煤炭消費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68.8%,2012年為66.6%,2013年為65.7%,2014年為66.2%,2015年為63%左右。
今年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又部署,到2016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2%,煤炭消費比重要降低到62.6%以下。數字上看似很小的距離,實則整個社會要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能源革命所指向的是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近幾年來,我國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國新能源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截至2015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1.7億千瓦,超過全球的四分之一;水電裝機容量全球名列前茅;核電首次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核電發電國。
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我國清潔能源政策的持續發力。進入“十三五”,我國撥開云霧看發展,致力于推動清潔能源從橫向轉型到縱向的深度發展。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連續發布《關于做好2016年度風電消納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以及《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關于下達2016年全國風電開發建設方案的通知》等多項文件;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促進新能源發展白皮書(2016)》等舉措,均劍指清潔能源消納。清潔能源消納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