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金融
市場會越來越大。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帶動、撬動整個社會的綠色事業取得超常發展。”8月27日,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首屆天津綠色金融
論壇演講時如是表示。
作為國內綠色金融先行者,興業銀行在2006年以
節能減排融資業務為切入點,率先開辟國內綠色金融市場,十年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寓義于利”的特色發展之路。截至6月末,該行已
為6000多個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累計提供綠色金融融資超過9000億元,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2629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7383萬噸。《2015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約8.1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68%。其中,興業銀行2015年綠色信貸余額為4000多億元,占該行貸款余額的18%,在同業中獨占鰲頭。
近年來,興業銀行進一步加大在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PPP融資、產業基金、綠色消費信貸等新興業務領域的探索創新,目前已發行兩期共計61億元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參與發起設立總規模達128億元的“
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環境PPP投資引導基金”,并在今年首批獲批和發行5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該行已形成涵蓋綠色融資、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綠色投資和綠色消費等在內的集團化綠色金融全產品鏈。
陶以平指出,當前,我國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客觀上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幾年,我國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斷健全,目前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
金融,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多種衍生產品和服務。但在綠色證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消費信貸、綠色資產證券化、碳資產管理等領域,需要進一步突破創新。金融機構需優化以綠色為主的產品結構,擴大客戶覆蓋范圍,更加關注和支持小微企業、小微項目、個人,綠色金融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
陶以平表示,未來幾年,興業銀行將進一步加大綠色金融發展力度,中期目標是實現“兩個不低于”和“兩個一萬”,即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整個銀行集團綠色金融業務的增長速度不低于全集團業務平均增速,增長量不低于上年增長量;2020年,集團的綠色金融融資余額突破1萬億元,綠色金融客戶突破1萬戶。
對于綠色金融發展,陶以平呼吁國家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力度,如向商業銀行提供綠色再貸款,鼓勵銀行擴大綠色信貸規模;對綠色金融產品項下的資產,實行比較優惠的風險權重和資本監管要求;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發行綠色金融產品的銀行部分或全額貸款貼息;鼓勵開展綠色資產流轉,特別是證券化,擴大綠色金融市場參與面和規模;鼓勵商業銀行直接發起設立綠色產業基金;在企業發生違約事件時,綠色金融產品優先受償等。
2011年,我國啟動
碳交易試點工作。2016年上半年,7個碳試點市場合計成交3000萬噸,同比增長245.0%。但相比歐盟等成熟
碳市場,市場活躍度存在較大差距,且
碳金融創新不足。陶以
平建議在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全國統一碳排放權市場的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和做市,提高市場流動性,強化價格發現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擴展形成全序列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