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中國《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執行期限將至。從出臺之初,這一標準即被火電企業稱為“九級地震加海嘯”。其中,對火電廠三大最重要排放指標: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規定,都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要求,這也讓中國燃煤電廠走上了
減排降污改造的兩年半長路。
燃煤電廠與霧霾,一直是難以解開的結。盡管清潔能源項目不斷上馬,迄今煤電在中國所占比例仍接近七成,預計至2030年煤電在中國占比也將在一半以上。一面是居高不下的
電力需求、煤電作用暫難替代,一面是霧霾圍城、公眾輿論壓力加大。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年中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中國累計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占現役燃煤機組容量的90%以上,脫硝機組比例達到50%左右,火電污染排放得到了初步控制。
如今,2014年7月1日的減排執行大限將近。一些“走在前面”的燃煤電廠,已經不滿足于史上最嚴規定,而是通過“超低排放”甚至“趨零排放”改造,實現“讓燒煤也可以像燒天然氣一樣清潔”。
所謂“超低排放”,就是嚴格控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排放,將其減少到接近零的狀態;對不得不排放的廢棄物,加以充分利用。目前,中國五大發電集團相繼在東部發達地區部署“超低排放”發展戰略,數家發電企業已經開始“超低排放”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