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碳金融,就是為滿足低碳發展需求,利用金融工具優化企業碳資產配置、盤活碳資產的活動。目前從銀行角度來說,需要
減排的企業在升級改造過程中必然產生融資需求,同時那些為減排項目業主提供減排技術和服務的輕資產企業,也有融資需求,因此,銀行綠色信貸有很大的服務空間。目前,一些輕資產的
節能環保技術企業在融資
市場上相當活躍。
碳排放市場化機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發現碳資產價格,給企業提供明確的經營指導,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之后,金融機構通過供需關系,交易買賣去發現價格。屆時,會吸引更多人入場,也可以進行
碳指標質押等融資活動
據悉,通過七省市試點,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碳
排放權第二大市場,覆蓋7億至8億噸碳排放。國際上也有預測,未來,
碳交易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
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未來形成規模的時間,取決于
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力度,產業升級的速度,畢竟這與就業市場、區域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實現短期目標緊密關聯。
我國銀行業應加快發展我國碳金融創新。我們應盡快借鑒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探索發展排放配額制和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在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基礎上,開展碳交易和氣候衍生產品交易,提高交易的規模和相關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鼓勵各銀行設立碳金融相關業務部門,建立
碳管理技術和低碳技術開發領域投資的碳產業基金,支持節能減排和環保項目債券的發行。
目前,中國是碳權的最大出售方,與歐洲
碳基金、國際投資銀行等碳排放權購買方之間的交易缺乏經驗,雙方信息不對稱,又缺少對項目比較了解的中介服務,這嚴重制約了碳排放業務的開展。因此,建議我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應積極與國外投行溝通合作,商業銀行碳銀行業務部門可充當財務顧問,提供碳金融咨詢業務以獲取手續費。
碳金融是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碳金融是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碳金融的發展依賴于低碳經濟的規制建設,低碳經濟的三大領域包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碳素產業的低碳化升級改造和匯儲技術開發、碳交易市場發展等。分析碳金融模式、碳銀行運作方式和碳金融監管等金融業務管理流程等,是結構調整期金融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