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低碳技術,打造低碳產業鏈
低碳發展的關鍵在于對能源高科技的創新和擁有。相對于信息技術來說,低碳技術涉及的技術領域多,系統復雜,周期較長,投資較大,且具有應用前景不明、投資收益不確定的特點,因此需要多方合作,共擔風險。根據京津冀三地的比較優勢,低碳技術宜采取協同創新方式:研發在
北京,中試基地在天津和
河北。其中,中關村是我國最大的科技創新高端資源密集園區,已覆蓋低碳經濟主要領域。今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這是北京高科技生產要素第一次大規模向河北輻射外溢,也是河北對接京津的首個綜合性高科技園區。我省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地也應積極謀劃,加快打造協同創新示范區。
我省工業能源消費占了能源消費總量的大頭,其中,
鋼鐵、
電力、
建材、
化工、煤炭和石油加工業六大高能耗行業占工業總能源消費的90.5%。因此,必須調整工業結構,打造低碳產業鏈。對存量項目而言,要加快淘汰能效低的產能和項目,遏制“三高”行業的過快增長,推動重點領域
節能減排,提高上、下游產業的能效。對于增量項目,要通過稅收、財政等手段,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持,使其從投資到建設一路綠燈。
農業作為我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既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同時又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201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了“氣候智能型”農業發展模式,強調通過智能管理來適應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極端天氣災害。對我省來說,應加強對旱災、洪澇災、風暴災等極端氣候的預測和預報能力,興建一批旱作集雨補溉工程,培育高產節水抗逆農作物品種,把氣候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因地制宜普及可再生能源,引進與發展“沼氣產業化”,將農村各種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服務業絕大多數具有低碳的特征,也是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如環境監測、能源環保審計、電商服務、研發服務、金融服務、物流配送服務、會展交流服務等,既有助于打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又反過來促進了服務業自身發展。因此,應將發展服務業作為低碳發展的重要內容,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