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
減排要求日益迫切的當下,亞馬孫雨林的
碳匯能力顯得更加重要,但英國愛丁堡大學15日發布一項研究說,在砍伐和氣候變化影響下,這一地區的碳匯能力受到不小影響,即便種植新樹木,其碳匯能力要恢復到之前的水平仍有不小挑戰。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能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濃度。亞馬孫熱帶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亞馬孫盆地,占地數百萬平方公里,橫越巴西等多個南美洲國家,占全球森林面積約20%,是全球最大和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也被比喻為“地球之肺”,此前不少研究都認為這片雨林具有重要的碳匯能力。
為深入了解經歷多年砍伐和當前氣候條件下亞馬孫雨林碳匯能力受到的影響,愛丁堡大學、英國國家地球觀測中心、中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人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綜合分析了大量衛星數據和氣候記錄,重新繪制了亞馬孫盆地每年因砍伐和氣候變化出現的森林覆蓋變化版圖。
據這份刊登在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的研究,自1993年至2012年間,砍伐和氣候變化導致這一區域損失的碳匯能力達22億噸,這相當于10年間亞馬孫盆地橫跨的多個國家燃燒化石燃料的
碳排放量。
研究人員認為,當前氣候條件影響了雨林中樹木生長,這也使亞馬孫盆地中新生樹木的碳匯能力有所下降。
團隊表示,重新種植樹木來恢復森林覆蓋仍然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途徑,但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重新種植以及自然逐步恢復的森林可能無法與未受人類活動干擾時的森林相比。因此,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結合新的衛星數據來具體分析,以便幫助受影響國家更好地保護和管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