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9 16:36 來源: 福建生態廳
補充數據 | 數值 | 計算方法或填寫要求 | ||
乙烯裝置1*1,*2 | 1 既有還是新增 | 2016年1月1日之前投產為既有,之后為新增 | ||
2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tCO2) | ||||
2.1 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量(tCO2) | 按核算與報告指南公式(2)計算 | |||
2.1.1 消耗量(t或萬Nm3) | 天然氣*3 | |||
裂解氣 | ||||
2.1.2 低位發熱量(GJ/t或GJ/萬Nm3) | 天然氣 | |||
裂解氣 | ||||
2.1.3 單位熱值含碳量(tC/GJ) | 天然氣 | |||
裂解氣 | ||||
2.1.4 碳氧化率(%) | 天然氣 | |||
裂解氣 | ||||
2.2 消耗電力對應的排放量(tCO2) | 按核算與報告指南公式(18)計算 | |||
2.2.1 消耗電量(MWh) | 電量包括從電網供電、可再生能源發電、余熱發電、自備電廠 | |||
2.2.2 排放因子(tCO2/MWh) |
排放因子根據來源采用加權平均;其中: n 電網排放因子選用區域電網平均排放因子; n 可再生能源、余熱發電排放因子為0; n 自備電廠排放因子用排放量/供電量計算得出,如數據不可獲得,可采用區域電網平均排放因子 |
|||
2.3消耗熱力對應的排放量(tCO2) | 按核算與報告指南公式(19)計算 | |||
2.3.1 消耗熱量(GJ) | 熱量包括余熱回收、蒸汽鍋爐或自備電廠 | |||
2.3.2 熱力供應排放因子(tCO2/GJ) |
熱力供應排放因子根據來源采用加權平均,其中: ? 余熱回收排放因子為0, ? 蒸汽鍋爐或自備電廠排放因子用排放量/供熱量計算 若數據不可得,采用0.11tCO2/GJ |
|||
3 乙烯產量(t) |
n 優先選用企業計量數據,如生產日志或月度、年度統計報表; n 其次選用報送統計局數據 |
|||
4 丙烯產量(t) |
n 優先選用企業計量數據,如生產日志或月度、年度統計報表; 其次選用報送統計局數據 |
|||
既有設施 | 5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tCO2) | |||
新增設施 | 6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t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