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氫能在中國落地的正確姿勢
在先期發展落后一程的情況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我國氫能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勁動力。可喜的是,天津、廣東、
浙江、
四川等多個省市已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了發展氫能。一些央企也很重視,目前,上汽、濰柴、福田、長城等骨干企業已明確規劃、加大投入,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商業化,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聯盟應運而生。
在頂層重視、
市場升溫的情況下,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否要向日本看齊,在乘用車市場上大力推進、一擁而上?并不盡然,氫燃料電池汽車要在中國良性發展,兩個原則很重要:一是結合資源稟賦開展產業布局;二是明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角色定位。
首先,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優質資源千差萬別,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有些地區
電力資源豐厚,適合以發展純電動汽車為主;有些地區農業發達,甲醇燃料價廉易得,主要適合推廣甲醇汽車。已經選擇好先期發展方向的地區可根據自身特性和需求,適當規劃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我國供氫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工業副產氫,這也意味著工業發達的地區氫資源稟賦較好,可以讓氫能產業規劃占盡地利之便。有關部門應結合資源優勢,選定一些適合地區作為示范區,點、線、網結合,鼓勵開展區域化的示范運營,加快產業化過程,有效推動氫能的發展。
其次,從技術發展和市場狀況看,氫燃料電池汽車扮演的應該是補充者而不是引領者的角色。由于氫能的加注時間和續航優勢,能夠極大彌補電動車在這方面的不足,所以長距離的公共服務和物流
運輸是目前國內最適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領域。
物流車、
公交車及部分商用車輛35兆帕的儲氫技術已經實現,隨著加氫站建設以及生產、營運規模的擴大,燃料電池在這些領域的實際運行數據會不斷積累,部分工程技術也將在實踐中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