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萬千優點于一身的氫能,為何在中國沒有快速發展?
實際上,我國目前供氫能力十分強大。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介紹,首先是煤制氫。按2018年的產能大致估算,已有的制氫產能可以供給1億輛新能源汽車用。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制氫。由于技術原因,每年棄風、棄光、棄水等大致能有1000億度電。按5度電制1升氫算,可以撿回來200萬立方米氫氣。
但近年來我國的氫能源汽車發展不盡如人意。據《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年度報告2018》,截至2018年11月,中國共有27座建成的加氫站,其中3座已被拆除,另有16座在建。加氫站多數僅供示范車輛加注使用,尚未完全公開。
“這里面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我國氫能技術發展還沒有到爆發性階段”,高頂云說,雖然氫燃料電池系統中的400多個零部件,大部分已實現本土化,但質子交換膜、空壓機等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仍處于實驗室或中試階段。其次,由于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尚未確定,導致加氫站建設基本上處于個案處理階段。
“一座加氫站的建設涉及到站址布點規劃、土地、
法規等
問題,沒有政府支持很難全面鋪開建設”,高頂云表示,加氫站發展遲緩已成為制約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