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殼牌(中國)官網
殼牌上周正式宣布啟動一項耗資3億美元的
碳匯計劃,該計劃將通過碳匯項目產生
碳信用,并將這些信用額度出售給購買其汽油和天然氣產品的客戶,或者將這些信用額度用于降低自身生產的
碳足跡。殼牌行動計劃的背后,可能有一系列問號。
問號一:殼牌的動力在哪?
首先,殼牌投資碳匯的行動計劃,盡管在歐洲仍然遭受爭議(主要是碳匯的非持久性,點這里查看),但總體來說,歐洲大型能源集團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正在多元化,并逐漸將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提到一定高度。碳抵消項目對殼牌來說是一個新的商業機會,也是實現其氣候目標的一種方式,而其氣候目標很可能與2018年歐盟發布的一項愿景有關(2050 long-term strategy),該愿景提出歐盟要在2050年實現“
碳中和”,即將凈
碳排放量降至零,同時該愿景還提出了將在7個戰略性領域開展聯合行動,包括發展生物經濟和天然碳匯。
問號二:真的可以用碳匯抵消嗎?
是的。其實殼牌并不是唯一一個投資碳匯的石油集團,新聞中還提到意大利石油集團埃尼公司將在非洲種樹,英國BP則投資了美國和中國的碳匯項目。據了解,2018年BP采購了中國最大的一個
ccer碳匯項目的部分
減排量,用以降低生產運營中的排放。
問號三:國內投資者該怎么玩?
我們期待國內有更多的大型能源集團能將商業邏輯與氣候目標完美結合,但很遺憾目前還沒有看到太多的案例。國內林業碳匯還處于賣方
市場,更多的人是在考慮如何開發或銷售林業碳匯,并且主要寄希望于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但筆者也建議投資者或業主多關注其他市場,一方面是像殼牌這樣的買家(希望國內出現更多類似螞蟻森林的案例),另一方面是像國際
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這樣的全球性行業減排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