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如何補上綠色金融近萬億資金缺口

2019-6-6 14:44 來源: 經濟觀察網

2018年中國綠色金融資金總需求為2.1萬億元,但總供給為1.3萬億元,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缺口為0.8萬億。

“雖然2018年我國綠色金融在供需兩端共同發力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綠色金融資金的總供給仍然嚴重不足,繼續推進綠色金融供給端改革。”5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綠色金融論壇上的ppt顯示,據《2019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測算,2019年綠色金融總需求量為2.5萬億。

自2016年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產業發展迅速,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到8.22萬億元。

“2018年,我國共發行綠色債券(含資產證券化)超過2800億元,存量接近6000億元,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綠色金融論壇上的書面致辭中表示。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在2018年3月發布的文字中援引環保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等機構的研究報告稱,未來五年,我國綠色投資需求為每年3萬億-4萬億元人民幣。

“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讓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能夠引導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到略產業,就是當務之急。”馬駿在文中表示。

然而,面對巨大缺口的綠色金融資金,供給端將如何改進?

陳雨露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堅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和市場“無形之手”作用的有機結合。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統一標準、規范準入、加強監管、強化披露,著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創新產品、提升定價效率、優化配置等手段,提升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和商業可持續性。并通過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通過積極探索發行綠色市政債券、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交易、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工具箱、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等手段,提供更加友好、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動員各類資本尤其是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項目建設,提升經濟主體發展綠色金融的內在動力。

“綠色金融的資金供給,90%是來自于綠色信貸,綠色信貸的資金調度是來自于央行和銀監會。”藍虹稱。

據中國銀行行長劉連舸透露,中國銀行實施了“綠+計劃”,加大清潔能源、綠色交通、污染防治等授信力度,做了云南洱海生態治理等一批環保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截止到2018年末,中國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000多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1.22%。

數據顯示,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到8.22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41.7億元,不良率0.37%,資產質量遠高于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1.69%的整體水平。

金融監管機構支持,資產質量高,為何銀行的綠色信貸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由興業銀行綠色金融編寫組著的《寓義于利: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探索與實踐》指出,目前各大銀行參與綠色金融業務的積極性相對較高。但總體而言,多數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著綠色金融的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的認識誤區,大部分金融機構如保險、基金、信托等發展綠色金融的意識薄弱,綠色金融的發展主要通過政府以及金融監管機構的外部推動,有些金融機構僅僅將開展綠色金融讓服務作為附帶產品,在開發新產品時考慮更多的是自身的短期利益。

“如何把潛在的融資需求變成可滿足的需求?有四個方面原因。”馬駿稱,一是期限錯配的問題,有些項目是中長期的,需要5年、10年的錢,但銀行不能提供中長期的資金,所以就借不到錢。如果可以發展比較長期的融資工具,就可以解決期限錯配的問題。第二是風險偏好的問題,現在大量的銀行的錢,沒有太大的風險偏好,很多綠色科技的項目風險比較高,風險偏好和項目風險特征不匹配。第三是信息不對稱,很多綠色項目與資金來源并未能及時對接。第四,光靠金融創新還不夠,解決不了激勵機制,導致收益率太低。

《2019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則給出了五項建議,以推進綠色金融供給端改革。

建議一:降低綠色資產的風險權重,從而實現對綠色項目融資成本的大規模普降。根據清華大學的一項初步估算,如果將綠色信貸的風險權重從100%降低為50%,就可以將我國所有綠色信貸支持項目的融資成本平均降低50個基點(即0.5個百分點)。這項措施估計可將全國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平均降低0.4-0.5個百分點。

建議二:我國綠色債券分類標準應盡早統一并逐步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優化綠色債券發行人結構。加強綠色債券產品創新。

建議三;加快建立環責險的多種配套機制。繼續解決環責險承保范圍有限,賠付率低,足額投保和連續投保難以保障等長期存在的問題。

建議四:設立專門的巨災保險機構和保險公司,完善再保險制度并發展巨災風險基金模式。

建議五:要對化石能源行業嚴格把握信貸投放,實施限額管理。高度重視境外業務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探索研發轉型風險識別工具。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