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啟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截至2017年年末,中國城鎮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58.52%。如何讓城市在經濟發展、溫室氣體
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空氣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是城市面臨的關鍵挑戰。
然而,中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發展進程、資源稟賦各不相同,達到城市低碳發展目標、環境管理目標有著不同的路徑,也面臨各自獨特的
問題。澎湃新聞聯合能源基金會選取
北京、上海、
海南、廣東
深圳、
江蘇徐州、
云南昆明呈貢,從不同側面剖析,希望能呈現、探索中國的城市低碳轉型之路。本篇為該系列的第五篇。
1943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有記錄以來的首個空氣污染公共事件——光化學煙霧事件,這一事件致遠離城市 100 公里以外海拔 2000 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枯死、柑橘減產。僅1950-1951年,美國因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5 億美元。
此事件元兇何在?據了解,彼時洛杉磯擁有250萬輛汽車,每天大約消耗1100噸汽油,排出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300多噸氮氧化物,700多噸一氧化碳。另外,還有煉油廠、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燒排放,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陽光明媚的洛杉磯上空,不啻制造了一個毒煙霧工廠。
化石能源的使用對城市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公共健康損害事件,還能追溯到更早。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倫敦就記載了由煤炭燃燒引起的嚴重煙霧污染。1989年出版的《環境科學與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提到,從1873年開始,英國醫療機構便出現了和空氣污染有關的非正常死亡案例。到了1891年,英國倫敦出現了1484例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到了1952年的冬天,演變成了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造成4000人直接死亡。
到今日,除了空氣污染,應對由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影響,也已成為城市管理面臨的一大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每年都有十四萬人因為全球變暖而死亡。在經濟損失方面,許多地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化威脅。
根據1997年京都協定書的內容,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規定為六種溫室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高于其他氣體的總和。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數據顯示,二氧化碳的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的77%。
在空氣污染和
碳排放的雙重壓力下,城市作為人口的聚居地和產業的集中地,怎樣才能做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互相傷害,而是魚和熊掌兼得?廣東省深圳市剛剛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