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綠色發展成為“關鍵詞”。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
市場迅速擴容,成為支持綠色發展的重要助力。上海銀行業則持續探索綠色金融之路。例如7月1日起,《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興業銀行上海分行針對垃圾分類,與環保科技公司聯合推出主題借記卡。
盡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綠色金融的發展亦面臨瓶頸,亟待突破。
滬上銀行支持綠色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改革完善環境經濟
政策,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上海銀行業積極響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提升服務綠色發展的能力。
針對垃圾分類,興業銀行上海分行近日與環保科技公司聯合推出主題借記卡。居民可將平時生活中產生的可回收垃圾收集交投,按照0.5元一公斤的標準進行回收結算,所得收益可歸集到居民的儲蓄賬戶。同時,該行為該主題卡用戶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務權益,鼓勵居民養成垃圾分類、回收資源的良好習慣。目前,該項服務已在黃浦區、普陀區、靜安區等進行試點。
不僅是支持垃圾分類處理,興業銀行早在2006年就首推綠色信貸產品,2008年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2016年發布了“綠金融、全攻略”集團化產品體系。興業銀行上海分行也致力于開拓綠金市場,2011年,該行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研究開發
碳交易資金清算系統,2013年成為上海碳交易試點首家交易資金存管和清算銀行,開啟金融與能源領域的首度戰略合作。對于個人客戶,該行大力推廣綠色理財、低
碳信用卡、綠色消費貸等產品,引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消費理念。截至2018年12月,該行綠色信貸余額100.48億元。事實上,興業銀行的一系列舉措只是滬上銀行業支持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悉,平安銀行上海分行近年來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對“兩高一剩”行業,
節能減排、環保行業,不斷完善綠色信貸分類管理制度,依照不同分類項目采取不同的授信策略分類政策,在信貸管理系統中增加綠色信貸數據標識。
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大力發展綠色同業投資、綠色企業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公司債業務。在支持綠色信貸方面,針對國家鼓勵支持發展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鏈中的小微特色客戶群,該行開展“光伏貸”業務,截至2018年11月末,授信客戶70戶,業務余額447萬元,戶均6.5萬元。
2018年,在節能環保產業方面,民生銀行上海分行為上海置信節能環保有限公司、上海安悅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提供授信支持,授信額度累計超過5億元;在淡水融資方面,該行為上海市松江自來水公司、上海市松江水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提供額度超過10億元的授信。
上海銀行近年來積極支持綠色、循環和低碳經濟發展,打造綠色金融特色產品與服務。截至2018年底,該行綠色信貸余額126.33億元,服務了一批包括餐廚垃圾處理、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水環境治理等在內的節能環保類企業。
北京銀行上海分行支持小微
節能減排的領域包括焦爐尾氣余熱發電、熱電聯產余熱發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等行業,截至2018年末,該行按綠色金融新口徑調整綠色信貸余額為6.883億元。
南京銀行上海分行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的融資新模式,如探索綠色金融并購類貸款、節能減排專利技術質押、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資、清潔發展機制等新的融資模式。截至2019年6月末,針對符合綠色金融行業特征的客戶,該行投放的信貸額度已超過非金融機構對公客戶總數的25%。
綠色金融前景廣闊挑戰不少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近年來,綠色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綠色金融服務于綠色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綠色金融體系框架初步建立,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市場穩步發展。
“我對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普華永道中國可持續發展咨詢業務總監吳倩表示,“近年來,市場對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導,另一方面則源于現實發展的需要。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而傳統的能源、工業領域產能已經過剩,即便加大投資,獲利也很有限。因此,市場開始關注包括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的綠色產業發展。相應的,為綠色發展服務的綠色金融將迎來發展機遇,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有望逐步完善。”
南京銀行上海分行公司金融部相關負責人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認為,綠色金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順應生態治理發展的潮流趨勢,且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
“中國是首個出臺綠色信貸相關監管政策的國家,早在2012年初,原銀監會就發布過《綠色信貸指引》。這方面,中國的監管部門、銀行及行業間的協作比較活躍,這在全球其他市場中較為少見。我認為,環境保護工作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正共同努力探索能夠改善生態環境的解決方案。”摩根大通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綠色金融市場在中國還是全新的市場,但數十年后,該市場規模料將遠遠高于當前,保持高速增長,并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綠色金融市場。”
不過,吳倩指出,雖然當前中國的綠色發展前景廣闊,但面臨著一些挑戰。
“挑戰可能來自幾個方面。一是環境價值如何體現。比如,那些直接向環境排放各種污染物的企業僅面臨罰款懲處,無法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生化。當前,我國正在著手解決該
問題,如推行
碳排放交易市場,構建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機制。以后,在限定額度之外,企業每多排放一定單位的二氧化碳,需征收額外費用。屆時,市場有望形成價格體系,真正量化污染成本,進而促進綠色發展。”吳倩表示,“二是企業本身的經營欠成熟。綠色產業在中國仍屬新興產業,整個產業鏈尚不成熟,企業經營存在很多問題,如研發能力不足、組織經營能力不強、融資困難等。”
吳倩進一步指出,“第三,資本市場渠道尚未完全暢通。目前,國內綠色金融市場主要還處于發展信貸和債券的階段,雖然這些融資渠道發展較快,但對于綠色項目而言較為單一,且更適合穩定性較高或者有中長期資本需求的項目。但匹配短期、高回報、高風險資本的項目需求還沒有實現的渠道。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上市企業主要披露自身財務方面的信息,但對非財務方面的信息,如企業用電、用水情況等并未大規模披露。如此一來,一些高耗能企業不會受到負面評價。但隨著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未來各方都會更關注企業的非財務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