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碳金融
市場的主體構成是
碳信用交易市場。碳金融市場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碳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涉及兩個基本概念:碳幣和碳匯。"碳幣"表示國際間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值。"碳匯"原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目前全球碳信用交易中,碳匯則泛指"匯算和批準的排放指標或額度"。碳匯交易是碳信用交易的一種具體形式。每減少一噸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碳匯的持有者就可以獲得等量可交易的排放權?!闱闆r下,我們把碳匯交易市場稱為"碳信用市場"。主要交易類型有配額型交易和項目型交易兩類。項目型交易主要包括CDM(即"清潔發展機制")交易和JI(即"聯合實施")交易。CDM的核心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獲得由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從而履行這些發達國家自身的減排義務。JI機制指附件I類國家之間通過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或具有吸收溫室氣體的項目(如植樹造林),將實現的溫室氣體減排或吸收量轉讓給投入技術和資金的發達國家,用于履行其在議定書下的義務;同時從轉讓這些溫室氣體減排的發達國家"分配數量"中扣減掉相應的數量。
據中國
碳交易網了解到,"碳金融"市場最早的參與者,是那些基于
碳減排義務的合規要求而進行交易的企業,主要交易政府分配的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排放證書或排放許可證?,F在還出現了很多基于投
機險管理而進行交易的企業,主要是專業的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此外,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還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交易所以及國際組織等。
從碳信用交易體系的構建來看,歐盟2005年建立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是全球多個碳信用體系中第一個能走向世界的碳信用交易體系。
隨著排放交易計劃和總量管制及其他監管措施的實施,碳金融已成為當今實現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全球范圍內逐漸形成了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分割的區域碳金融市場。2005年-2008年,全球碳金融市場的交易出現爆炸式高速增長態勢,每年碳信用交易額增長近100%。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是全球碳金融市場的引領者,占全球碳信用交易的65%;其次是清潔發展機制,約占339毛。
2009年開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洲、美國的經濟陷入衰退,碳排放減少,導致對碳信用的需求減少。但預計2012年以后的需求量會保持在42.6億噸,其中最主要的需求者來自歐盟和美國。從供給來看,根據彭博新能源金融的預測,2013年一2020年,全球碳信用供給將達到31.30億噸。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金融市場潛力巨大,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