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開個碳資產管理公司幫企業提供碳配額指標的資產管理使其保值增值的業務服務很賺錢

2014-9-8 11:41 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 蔣婭婭

首次企業履約大考,國內碳市場正在經歷。2013年啟動試點的國內碳市場,在剛剛過去的六七月,迎來了第一個履約期。

事實上,由于碳交易品種單一、市場流動性不足、碳資產管理意識不強、缺乏專業化機構等種種不完善,使得“不活躍”碳交易,一直是市場常態。

如何盤活碳資產,激發市場活力?不妨從“不完善”到“完善”過程中尋求答案:完善的碳資產管理,是成熟碳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伴隨我國碳交易大市場的逐步開啟,碳資產管理市場,或是一片新的藍海。

首個履約期,就遭遇尷尬

碳交易在我國起步較晚。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意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湖北、重慶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6月深圳率先啟動試點,而在當年,包括深圳在內,還有北京、廣東、天津、上海等5個試點省市,均啟動了碳交易,這一年也被業內人士稱為我國碳交易元年。今年,除湖北、重慶兩地相繼開啟試點之外,前5個試點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都經歷了首次企業履約。

據易碳家了解到,所謂履約,針對的是碳配額,基于審核機構對控排企業進行審核,將其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所獲得的配額進行比較,配額有剩余者可以出售配額獲利或者留到下一年使用,超排企業則必須在市場上買碳,從而使各企業實際排放總量不超過配額。

在各個交易所的試點交易管理辦法中,都對企業的履約期限作出了明確規定。比如上海和深圳都將6月30日作為首個履約期的最后期限。然而,在實際履約中,除上海與深圳,其余3個試點的履約期均向后推遲了。北京從原定的6月15日推遲到6月27日,廣東則將履約期限從6月20日推到7月15日。天津更是先后兩次推遲履約期,先是從原定的5月31日推遲到7月10日,后又延期至7月25日。

履約期限一拖再拖,個別地區還動用了節能督查大隊強制企業去履約,5個試點中僅有上海100%履約,其余市場均有企業未能按期履約。

而那些即使是按期屢了約的企業,大多也只是“臨陣磨槍”。從上海市場來看,僅6月11日,上海碳市場成交量達到29萬噸,成交額近1200萬元。緊接著6月12日,上海碳市場SHEA13(2013年配額)單品種掛牌成交19.9萬噸,成交額也接近800萬元。僅僅這兩個交易日的成交額,已經超過了上海碳交易市場自去年11月26日啟動以來的近半年成交總額。無獨有偶,根據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公開數據計算,天津2013年碳配額共交易約105.7萬噸,其中有89.4萬噸是在不到兩個月的履約期內成交的,占總成交量的近60%; 截至6月30日,深圳交易碳配額約152萬噸,其中有107萬噸是在6月9日至6月30日內完成的,占比超過七成。

臨陣磨槍的背后,反映出企業參與碳交易的主動性還不夠。“到了履約期,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配額多了還是少了,有缺口的便開始大量的購買行為。”而平日里的碳市場,就很冷清,還時常出現“零交易”。

冷熱不均,在業內人士看來,并不能真正形成合理有效的碳價格。

12下一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