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重點分析。它考慮了可持續發展之間廣泛而多方面的雙向相互作用,包括其重點是消除貧困和減少多維方面的不平等,以及1.5°C溫暖世界的氣候行動。這些基本聯系已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本章還探討了適應和減緩方案與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協同作用和權衡取舍,并提供了對可能途徑的見解,特別是氣候適應性發展途徑,以實現1.5°C的溫暖世界。
1.5°C溫暖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貧困和不平等
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C而不是工業化前水平2°C將使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許多方面變得更加容易,更有可能消除貧困并減少不平等(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溫度下限可避免的影響可以減少暴露于氣候風險和易受貧困影響的人數62至4.57億,并減少貧困人口遭受糧食和水不安全,健康不利影響和經濟損失的風險,特別是在已經面臨發展挑戰的地區(中等證據,中等協議)。預計在1.5°C和2°C之間發生變暖的預期影響也會使實現某些可持續發展目標變得更容易,例如與貧困,饑餓,健康,水和衛生,城市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生態系統。
與目前的情況相比,全球變暖1.5°C將為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和確保人類和生態系統福祉帶來更大風險(證據量中等,一致性高)。對于大多數國家,社區,生態系統和部門而言,1.5°C變暖并不被認為是“安全的”,與目前1°C的變暖(高可信度)相比,對自然和人類系統構成重大風險。變暖1.5°C的影響將通過糧食不安全,食品價格上漲,收入損失,生計機會喪失,健康不利影響和人口流離失所等方式對弱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證據確鑿,高度一致)。{5.2.1}預計在農業和沿海依賴的生計,土著人民,
兒童和老年人,貧窮勞動者,非洲城市的貧困城市居民以及北極地區的人民和生態系統中,可以感受到對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最嚴重的影響。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
氣候適應與可持續發展
確定可持續發展的優先次序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努力是一致的 (高 信度)。許多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夠實現1.5°C溫暖世界的轉型適應,同時注意減少各種形式的貧困,促進公平和參與決策(中等證據,高度一致)。因此,可持續發展有可能顯著降低系統脆弱性,增強適應能力,并促進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計安全(高信度)。
適應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協同作用預計將在1.5°C溫暖的世界中,跨行業和背景(證據量中等,中等協議)。適應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協同作用對農業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1(極端貧困),2(饑餓),3(健康生活和福祉)和6(清潔水)(有力證據,中等協議)。{5.3.2}基于生態系統和社區的適應以及土著和地方知識的結合,促進了與可持續發展目標5(性別平等),10(減少不平等)和16(包容性社會)的協同作用,如旱地和北極(高證據,中等協議)。
適應戰略可以導致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權衡(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推進一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戰略可能會對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可持續發展目標3(健康)與7(能源消耗)和農業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目標2(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目標3(健康),5(性別平等),6 (清潔水),10(減少不平等),14(水下生活)和15(土地上的生命)(中等證據,中等協議)。
追求特定地區的適應途徑走向1.5°C溫暖的世界,可以為各個發展水平的國家的福祉帶來顯著的積極成果 (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適應途徑出現積極成果(i)根據人們的價值觀和他們認為可接受的權衡取舍確保多種適應方案,(ii)通過包容性,參與性和審議性進程實現與可持續發展的協同增效,以及(iii)促進公平轉型。然而,如果沒有重新分配措施來克服路徑依賴,不均衡的權力結構和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這種途徑將難以實現(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
減緩與可持續發展
部署與1.5°C路徑一致的緩解方案可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方面實現多重協同效應。與此同時,如果不加以謹慎管理,將升溫限制在1.5°C所需的快速變化速度和變化幅度將導致在一些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權衡(高信度)。減緩應對方案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協同作用的數量超過了能源需求和供應部門的權衡數量; 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 對于海洋(非常高的信心)。1.5°C的途徑表明了強大的協同效應,特別是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3(健康),7(能源),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和14(海洋)(非常高的信心)。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1(貧困),2(饑餓),6(水)和7(能量),存在與1.5°兼容的嚴格緩解行動的權衡或負面影響的風險變暖的C(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
適當設計的減少能源需求的緩解措施可以同時推進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1.5°C相容且具有低能耗需求的途徑顯示出最顯著的協同效應和在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最低權衡 (非常高信度)。加速所有部門的能源效率與可持續發展目標7(能源),9(工業,創新和基礎設施),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16(和平,正義和強大機構),和17(目標的伙伴關系)(有力的證據,高度一致)。低需求途徑,可以減少或完全避免在1.5°C途徑中依賴碳捕獲和儲存(BECCS)的生物能源,將大大減少對糧食安全的壓力,降低食品價格,減少面臨饑餓風險的人群(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
二氧化碳清除方案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取決于選項的類型和部署規模(高可信度)。如果實施不當,生物能源,BECCS和AFOLU等二氧化碳去除(CDR)選項將導致權衡取舍。適當的設計和實施需要考慮當地人的需求,生物多樣性和其他可持續發展方面(非常高的可信度)。
設計緩解組合和
政策工具以將升溫限制在1.5°C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緩解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整體協同作用和權衡(非常高的可信度)。保護窮人和弱勢群體的再分配政策可以解決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權衡
問題(中等證據,高度一致)。個別緩解方案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正面和負面相互作用相關聯(非常高的可信度)。然而,緩解組合的適當選擇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的副作用,同時盡量減少負面影響(高信度))。補充政策的投資需求決定了與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權衡,這只是1.5°C途徑中總體減緩投資的一小部分(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緩解與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與1.5°C變暖相適應需要系統觀點(高可信度)。
與升溫1.5°C相一致的減緩措施為高收入和創造就業的化石燃料高度依賴的國家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高風險(高信度)。這些風險是由于影響采礦活動和出口收入的全球需求減少以及迅速降低國內經濟高
碳強度所面臨的挑戰(證據確鑿,協議一致)。促進經濟和能源部門多樣化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可以緩解這種轉變。
可持續發展途徑達到1.5°C
可持續發展廣泛支持并經常實現將升溫限制在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C所需的基本社會和系統轉型(高信度)。以最可持續的世界為特征的模擬途徑(例如,共享的社會經濟途徑(SSP)1)與相對較低的減緩和適應挑戰相關聯,并且在相對較低的減緩成本下將升溫限制在1.5°C。相反,具有高度分散,不平等和貧困的發展途徑(例如,SSP3)與相對較高的緩解和適應挑戰相關聯。在這樣的途徑中,絕大多數綜合評估模型不可能將升溫限制在1.5°C(中等證據,高度一致)。在所有SSP中,與2°C途徑相比,緩解成本在1.5°C途徑中顯著增加。文獻中沒有任何途徑可以整合或實現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可信度)。項目層面的實際經驗表明,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實際整合具有挑戰性,因為它需要協調跨部門和空間尺度的權衡(非常高的可信度)。
如果沒有 社會轉型和迅速實施雄心勃勃的溫室氣體
減排措施,將升溫限制在1.5°C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將非常困難(高信度)。由于不同的發展軌跡,機遇和挑戰,在國家和地區之間和內部追求這種途徑的可能性各不相同(非常高的可信度))。將升溫限制在1.5°C將要求所有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毫不拖延地加強其貢獻。這可以通過在更大膽和更堅定的合作基礎上共同努力來實現,并支持那些適應,緩解和轉變能力最弱的人(中等證據,高度一致)。目前調和低碳軌跡和減少不平等現象的努力,包括那些避免與轉型相關的艱難權衡的努力,雖然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卻顯示出顯著的障礙(證據量中等,協議中等)。
社會正義和公平是轉型社會變革的氣候適應性發展途徑的核心方面。解決國家和社區之間和國家和社區內部的挑戰和擴大機會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將升溫限制在1.5°C是必要的,而不會使窮人和弱勢群體變得更糟(高信度)。確定和引導包容性和社會可接受的低碳,氣候彈性未來路徑是一項具有挑戰性但又重要的工作,充滿道德,實踐和政治困難以及不可避免的權衡(非常高的信心))。它需要審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協商社會價值觀,福祉,風險和復原力,并確定什么是可取和公平的,以及向誰(中等證據,高度一致))。包括聯合,迭代規劃和變革愿景的途徑,例如像瓦努阿圖和城市環境中的太平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顯示出可居住和可持續未來的潛力(高信度)。
實現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和減少不平等,同時將升溫限制在1.5°C的基本社會和系統變革將需要滿足一系列體制,社會,文化,經濟和技術條件 (高信度)。跨部門和空間尺度的政策行動的協調和監測對于支持1.5°C溫暖條件下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非常高信度)。外部資金和技術轉讓在考慮受援國的具體情況需求時更好地支持這些努力(證據量中等,協議一致))。包容性過程可以通過確保參與,透明度,能力建設和迭代社會學習(高信度)來促進轉型。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注意力量不對稱和發展機會不平等是采用1.5°C兼容發展途徑的關鍵,這有利于所有人群(高信度)。重新審視個人和集體價值觀有助于促進緊急,雄心勃勃和合作的變革(證據量中等,一致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