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2019年的地球超載日已經提前到7月29日了,我們在8月份之前就已經用完了這一年地球所能提供給我們的資源,從環境和資源方面的余額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窮人”,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獨善其身”,實現自身的
碳中和,不給地球,不給別人添麻煩。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多投資和生產新能源,供給給更多需要的人,所謂“達則兼濟天下”。
2006年,《新牛津英語字典》公布了當年的年度詞匯:Carbon Neutral 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首先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或者外部購買碳
減排量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
近期承諾做碳中和的政府和企業越來越多,為了幫助需求方全面了解碳中和,本文將從碳中和的目的、對象、方式方法、挑戰爭議、未來趨勢以及案例等方面進行剖析。
一、碳中和的目的意義
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力圖實現2度甚至1.5度增溫控制目標的大趨勢下,碳中和成為各國、政府、企業、活動組織方乃至個人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全球變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碳中和的對象
巴黎氣候大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全球目標:在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不少國家和地區近些年也紛紛做出國家碳中和的承諾;優秀的企業代表們也做出了不晚于全球2050目標實現企業碳中和的承諾。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的目標,需要全球國家、地區、企業、活動組織方以及個人的努力和貢獻。
全球碳中和: 舉世矚目的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留下的重要遺產是在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即全球產生的
碳排放應盡量降低,而那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將通過種樹等方式吸收或抵消掉。
國家碳中和:英國宣布了2050年實現整個國家的碳中和,并且實現了立法;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日前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簽署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五國在聲明中表示,將合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爭取比世界其他國家更快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提出2030年之前碳排放達峰,但離碳中和的目標還比較遙遠。
城市碳中和:在城市層面,國外有很多城市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諾并且正為之而努力。整體來看,這些承諾實現碳中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人均GDP最高的歐洲,尤其是北歐,這或許也是一個趨勢,當人們的生活水平足夠高時,將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貢獻于環保。
有“波羅的海的女兒”之稱的赫爾辛基,如今又被譽為“環保之都”,從四通八達的公共
交通到鱗次櫛比的
節能建筑,從井然有序的垃圾分類、回收到熱電聯產型集中供暖,處處都留下了這座城市“綠色環保”的印記。為進一步加速
節能減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5年。
哥本哈根計劃到2025 年將實現碳中和,屆時這座城市生產的可再生能源,將超過其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哥本哈根計劃在 2025 年實現每消耗一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出一單位可再生能源。他們投入巨額資金修建風力發電機,城市用電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風能發電。這座城市還擁有一個新建的高科技垃圾焚燒爐,利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為城市提供暖氣。這些垃圾來源于每棟居民樓的 8 個分立式垃圾桶。另外,哥本哈根可以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自行車城市”,有大約4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通道,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也是實現城市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光是政府的專利品,私營企業也完全可以參與其中,利用自己的主營業務,為碳中和城市做貢獻。 在中國,最近百度地圖首先在
深圳發布了19條城市綠道,便于公眾騎行。更多信息請參考:百度地圖上線19條深圳綠道為你找到“世外桃源”。
牛津作為世界著名的大學城,不光在學術科研領域領先世界,更在低碳環保做出了全球示范。牛津提出了英國首個“零排放區”計劃:到2020年牛津市中心將限制汽油和柴油車行駛。該計劃還提出,到2020年將牛津目前大部分污染道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根據牛津市政當局的計劃,到2020年在“零排放區”內,少數街區將禁止非電動汽車、
出租車、輕型商務車和
公交車行駛;到2030年所有城市中心街區將禁止上述車輛行駛。當局將利用自動拍照識別相機進行監控,對無視這些禁令的司機最低處以60英鎊的罰款。該計劃提出,從2020年起只允許電動汽車在部分城區街道行駛。該項計劃與倫敦市的區別在于,倫敦規定,只要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排污車輛仍能在市中心街區行駛(筆者曾經就在倫敦市區駕車,由于未提前支付擁堵費,被罰款100多英鎊,心疼)。筆者的前老板Craig Simmons,現在的牛津市市長,也提到他在牛津執政的主要
政策就是將牛津打造成英國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10月16日在長沙舉行的亞太綠色發展
論壇中,筆者與一位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Craig Banks在同一個Panel,他提到曼徹斯特將在2038年實現城市碳中和,比英國要早12年。作為一個傳統工業化城市,曼徹斯特自上而下都很有決心,當然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至少需要減少48%的化石能源消耗。為實現這樣有雄心的目標,曼徹斯特也集合了6個國家/地區得2個歐洲合作伙伴,包括市政當局、研究機構(如曼徹斯特大學)以及企業(西門子等)。
中國盡管還沒有城市明確提出將實現碳中和的雄心目標,但是我們也看到自2011年以來中國有近百個城市開展了低碳城市試點,也有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近零碳示范區,在城市層面的
碳減排方面做出了嘗試。然而,筆者的總體感受是(碳阻跡也參與了部分低碳城市試點和近零碳示范區建設的工作),項目的形式都做得很充分了,但是目前還沒有特別優秀并且可持續的樣板案例,基本都是政府部門有這樣一個預算資金,為了完成項目而做項目,其實卻沒有起到實際的零碳示范作用,中國城市碳中和道路還很漫長。
企業碳中和:企業碳中和是指首先核算了解企業自身的碳排放(一般以年為單位),隨后通過數據發現減碳空間,采取減碳措施減少自身以及上下游的碳排放,而那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減碳措施從經濟和技術上評估不可行)通過種樹或者購買碳減排項目實現碳中和。
近期,許多企業(特別是車企)也紛紛響應碳中和目標,包括大眾(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奔馳(更為激進,2022年停售燃油車,2039年實現碳中和)、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制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奧迪(奧迪成為德國第一家在國內
運輸過程達到碳中和的企業)等車企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并且已經開始行動。
互聯網公司在碳中和方面也非常積極。Google 承諾,到 2022 年,所有 Made by Google 品牌產品都會使用可回收材料。Google 還承諾到 2020 年使其所有出貨商品達到碳中和,以促進其硬件部門發展得更具可持續性。
蘋果數據中心100%的用電,以及蘋果全球所有設施96%的用電,均來自太陽能、水能和風能發電,蘋果中國公司已經實現了運營層面的碳中和。這是互聯網IT公司可以效仿學習的地方。
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排放來自于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如何讓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有很多創新的方案,例如微軟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Facebook則在北極圈附近建立其數據中心;騰訊選擇在爽爽的
貴州挖山洞來存儲服務器等設備;阿里巴巴則在千島湖(利用湖水自然冷卻技術)打造了將科技、自然與城市巧妙融合的最美數據中心。
活動碳中和:在中國,則有不少活動和會議做成了碳中和,包括杭州G20峰會,每年的綠公司年會、
北京APEC會議、杭州馬拉松、惠普供應商大會、招商局綠色人居大會、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等,而生態環境部近期也發布了《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推動活動層面的碳中和。
(主要綠色會議列表)
(杭州馬拉松碳中和)
個人碳中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生活和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都有
碳足跡。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也需要盡量減少我們每個人造成的環境負擔,并通過種樹等方式實現個人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