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9月隆基綠能公開表態押注BC技術以來,業內已掀起多輪BC與TOPCon的優劣之爭,特別是當晶科等一線TOPCon企業有意小規模涉獵BC業務后,更引來廣泛圍觀。
這場論戰BC贏了嗎?或許不必然,按照張映斌的說法,既然BC企業也在做TOPCon,那么TOPCon企業做一些BC產能未嘗不可。
“如果天合光能某天發現客戶有非常強烈的需求,BC真的在某些細分領域有一些認可度并且有利可圖,比如歐美客戶愿意為產品‘顏值’支付更高價錢,我們也可以做一點BC,但這不妨礙主體技術路線繼續邁向TOPCon3.0和鈣鈦礦疊層。”張映斌說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其定義為技術路線之爭,不如說是業內在討論中提出了是否TOPCon是現在,而BC是未來的
問題——從技術節點和市占率看,當前TOPCon的主流地位是業內承認的,那么BC是否會在未來成為主流,亦或TOPCon既是現在也是未來?當然,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
實際上,TOPCon與BC并不是非此即彼,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業內人士在表達BC將成為主流的觀點時也坦承,與單晶、多晶之爭或N型、P型電池之爭不同,BC兼容性更強,可以疊加TOPCon、HJT等N型技術并改造成TBC或HBC。
記者注意到,BC與TOPCon廠商此前做了大量實證工作,檢驗不同技術的發電效益,但結論大相徑庭。背后原因或許與產品代際差異有一定關聯,例如,用TOPCon對比并無太多優勢的一代P型BC產品,亦或拿二代BC的參數與TOPCon1.0產品做對比,目前來看,2025年,BC二代及TOPCon2.0產品將陸續放量,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當前,光伏行業深陷內卷,業內普遍認可技術創新是走出低谷的重要途徑。TOPCon雖然被詬病產能過剩,嚴重同質化,但改造升級仍在持續進行,隨著一線企業加強專利保護,未來技術擴散節奏將放慢,即便名稱都叫TOPCon也會分化出一二三檔,優勝劣汰。
BC的情況類似,雖然還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但一線企業在提效降本上已提出可行路徑,并投入人力、物力加以落地;退一步講,BC在那些更關注“顏值”的用戶眼中依然有
市場。
總的來看,無論TOPCon亦或BC都是好的技術,全球光伏市場足夠大,
碳中和的道路也足夠寬,容得下多元技術同臺競技。企業需要做的是不斷引領求變,沿著錨定的技術路線推陳出新,儲備好差異化競爭能力,剩下的交給市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