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將農村與氣候變化多個要素有機結合
姜克雋認為,應在農村社區規劃中納入氣候變化視角,在農村發展進程中穩定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要從識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三個層次上開展工作:識別旨在加深農村社區和公眾對氣候變化潛在影響的理解,進而有意識采取行動應對;減緩旨在通過實施一系列減緩措施,有效減少農村社區二氧化
碳排放;適應旨在探索不同農村社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村發展的負面影響。
姜克雋及其團隊經過探索認為,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山青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氣候變化相關的農村貧困、性別差異和防災減災管理等一系列相關
問題的解決。另外,我國農村發展過程證明農村建設與發展問題的核心是國家與農戶的關系問題,且新農村規劃與建設也不是單純的舊村改造、規劃,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也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農村社區設計非常重要,要將建筑設計、
交通設計、能源使用、廢棄物管理、水利社會設施、農村應對氣候變化管理、社區文化生活、
減排等納入規劃。”
在周宏春看來,還要注意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前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將低碳綠色發展的理念與農村發展、社區規劃及農民的生活質量改善有機結合起來。
林而達認為,開展氣候變化影響下農村扶貧區劃研究,從區域尺度深入分析中國的貧困問題,探索適應不同地區的扶貧模式,優化國家扶貧戰略與
政策體系,提高扶貧效率,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今天的規劃和設計是為了現在和未來,現代化的農村將是現代化中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個綠色低碳的社區將是現代化農村的細胞,這些細胞的建設過程將極大提高農村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質。”杜祥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