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三、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集約節約發展,加快探索生態友好型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長三角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路徑和提供示范。
(七)打造生態價值新高地。
1.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為重點,大力推進周邊及沿岸地區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岸線綜合整治。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節水
減排治污,提升水環境質量,修復水體底部水生動物棲息生態環境,保持一體化示范區
水面率穩中有升。實施耕地和水源保護區土壤保護,開展區域土壤污染治理。到 2025 年,主要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 95%以上,太浦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淀山湖水質除總氮外所有指標達到 IV 類(總氮 V 類)。
2.構建優美和諧的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優化城鎮與湖蕩之間、組團與組團之間的生態空間結構。加強區域生態廊道和自然保護地建設,通過林地綠地、郊野公園、區域綠道串聯,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構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格局。到2025 年,綠化覆蓋率達到 42%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 20%。
3.建設著名文化生態湖區。以淀山湖等湖泊為關鍵節點完善區域水利發展布局,提升淀山湖、元蕩、汾湖沿線生態品質,貫通環湖岸線,打造一體化的環湖生態景觀廊道和慢行
交通系統。到 2025 年,先行啟動區骨干綠道達到 200 公里以上,一體化示范區骨干綠道達到
500 公里以上。推動湖區水鄉古鎮文化休閑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形成文化休閑生態戰略新空間。
(八)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
4.著力發展綠色經濟。依托湖蕩水網、田園風光、古鎮文化等資源,提升旅游休閑、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產業品質和能級。圍繞環淀山湖、元蕩、汾湖聯合打造馬拉松、自行車、水上運動等體育活動品牌,大力發展體育產業。融合科技、人文等元素,培育發展生物科技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節能環保、綠色低碳
第三方服務、綠色金融等產業,加強交通
運輸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培育綠色新動能。
5.提升創新發展水平。打造知識創新型總部聚集區,集聚一批擁有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功能創新的高成長性總部企業。引進高水平的研究型機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新型研發組織等,推進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產學研深度協同聯動。建設長三角產權共同
交易
市場。構建多層次創新空間,圍繞西岑科創中心、元蕩科技城、汾湖高新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祥符蕩創新中心等打造創新組團,布局特色鮮明的創新小鎮、創新社區。鼓勵吸引社會資本興辦各類創新創業支撐平臺,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培育數字化新業態,規劃建設長三角數據中心,打造區域信息樞紐港。
(九)打造綠色宜居新高地。
6.打造江南水鄉文化品牌。傳承江南水鄉風情,做好城市設計、鄉村設計,推動富有文化魅力的歷史建筑、清新怡人的開放空間、美觀清澈的湖蕩水系有機融合,彰顯水清岸綠、粉墻黛瓦的城鄉風貌,形成人文與自然交融的獨特空間形態。聯合建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體系,合作開展地方戲曲振興、傳統工藝傳承、曲藝傳承發展等文
化工程。挖掘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推動古鎮群落文化休閑和旅游資源的聯動開發,打造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游圈。
7.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環境。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加強特色自然村落保護開發和農居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精品村,打造田園水鄉風光線和生態水韻風情線。強化鄉村環境治理,圍繞水、土、氣、林等重點領域,促進鄉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然生態功能全面提升。
8.建設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跨區域的交通網絡體系,完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網絡布局和軌道交通布局,加強城鎮組團之間中低運量局域線、公共交通網建設,強化“毛細血管”交通網絡連接。推動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和智慧應用超前布局、協同發展,實現重點區域 5G 網絡全覆蓋與綜合應用,推進 IPv6 等新技術規模化部署。建設一體化示范區智慧大腦,推進跨區域數據信息共享,實現交通、旅游、文化、環保等“智能+”應用場景。
9.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加多層次、高水平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布局建設一批重點項目。推進醫療保險互聯互通,促進醫師跨區域多點執業,合作共建醫療聯合體。提升社會保障服務便利化水平,穩妥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關系的跨區域轉移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