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碳
市場啟動后,國人即可像炒股一樣開戶炒“碳”。在股市陰雨連綿之際,即將出爐的
碳交易市場引發投資者高度關注。
不過,有觀點認為,個人參與“炒碳”并非沒有風險。也有市場人士擔憂,我國碳交易市場或步歐盟碳交易機制后塵,無法起到減緩氣候變化作用,僅僅讓溫室氣體可供交易這一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投機市場。
嫌炒股票太out而去“炒碳”(即“碳交易”)。近日,
深圳80后小伙史成投資30萬元“炒碳”,兩個月內便獲利10萬元,成為中國碳交易市場中第一個獲利的個人投資者。盡管目前碳交易市場的產品還較為單一,投資者多持觀望態度,但史成相信“產品會越來越多元化,市場會越來越成熟”,“炒碳”會成為個人投資的一個新選擇。
賣5200噸“碳”賺了10萬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臺正式上線交易,成為中國首個正式啟動
碳排放交易試點的城市。看到該消息,在金融公司做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史成敏銳感覺到,“這是個賺錢的機會”。作為一名80后,史成并不喜歡買基金等傳統投資方式,更看不上儲蓄。對于“炒碳”這種新型投資產品,他豈能錯過。
史成曾在澳洲留學,對當地的碳交易所早有耳聞,他自認為“有一些把握”。說干就干。史成開始動員全家最終籌到30萬元。7月2日,他在交易所開了賬戶,并掛出35元每噸的
價格 ,每天坐在電腦前觀望。等了一個月后,終于有企業愿意賣,他果斷出手,一下子購入7000噸碳排放配額。
什么時候是最佳賣出時機呢?史成發現,市場中有一家企業不斷刷高賣價,但一直都有買家出現。他分析,“這家企業是在試探,看價格到多少沒人買。”這幫助史成找到了賣價。就在價格升至頂峰每噸140多元前,史成陸續拋出手中持有的配額。9月10日,他以均價65元掛單賣出5200噸配額,獲利10萬元。
3000元便可進場“炒碳”
“炒碳”有什么門檻嗎?據了解,在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中,首次參與投資的個人需繳納2000元會費,年費則是1000元。這意味著,3000元是成為個人投資者的最低門檻。史成告訴記者,目前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200多家企業注冊賬戶,但實際參與買賣的不超過十家,個人投資者也只有十幾個人,“市場里邊的人都在觀望”。
史成認為,跟歐美較為成熟的碳交易市場相比,國內才剛剛起步,產品也很單一。但他相信,未來產品會越來越豐富,可能五六年時間就能出現如森林
碳匯、
碳基金、碳期貨等產品,形成一個類似股票的交易市場,投資者的積極性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