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前所未有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在短短數月的時間里,這個災難性的病毒已經導致學校、辦公室、商店和工廠必須關閉、航班停航、邊境關閉。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隔離在家。
不分國內外,我們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改變包圍,我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變化。人們和家庭,無論大小企業、衛生系統和政府,都面臨著這一挑戰。
這是一場關乎每個人的持久戰——無論是協助鄰居老者跑腿購物,公司開放員工在家辦工,工廠改變產線改為生產消毒洗手液,或各國政府放下分歧就大規模援助措施達成協議,這些舉措有助于對抗這一全球性流行病的影響。
正當我們需要對這一情況緊急采取措施,有兩件事變得愈加清晰。
首先是我們自己——家庭、商業和政府——有能力在需要的時候去全力地、果斷地應對。面對接踵而來的證據顯示病毒會引起一場大規模的浩劫,我們不能再躊躇不定于推遲“正常生活”,因為我們理解采取行動是必要的。因為,至少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可以被挽回。
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在加緊工作。他們正在展示在需要的時候他們是如何采取措施來保護人們和最脆弱群體的,并沒有所謂的繁文縟節或是陷入公司內部政務的泥潭。
公平地說,政府正在快速地設計一些在和平時期中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對于經濟、公司和人們的傷害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有助于加快經濟復蘇的步調。
必須立即采取行動的是確保人們可以有庇護所、食物和醫療藥品,并且醫療供應鏈和服務提供者有緊急應對的能力。同時支持備受病毒打擊的社區、工人和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馬上連接資金以此來緩解動蕩,保持人們的工作并且確保重要商品和服務是持續可獲取的。
第二個信息是對人類的警鐘。新冠病毒的緊急性和深遠影響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脆弱。如果以前我們沒有真正的了解它,那我們現在應該去了解。地球上的生命仰賴著微妙的平衡,只要發生一場黑天鵝事件那么所有事情都將變得搖搖欲墜。
這也清楚表明,我們有意志和能力應對社區和生活方式所面臨的威脅。 新冠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而我們必須以相同的速度作出反應。氣候危機可能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大的破壞,但在我們的知識領域里是可以被看見的,這使我們有機會采取果斷行動。
對于新冠病毒,我們正在采取必要的措施。 當涉及到氣候變化時,我們的步伐仍然太慢,經常束手無策,陷入內部公司和國家政治的泥潭。 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全球范圍內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將比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嚴重得多。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隨著即時危機應對過渡到長期經濟刺激,重點將放在重建經濟和樹立新的發展道路上。 我們有責任利用這一時刻的危機和復蘇來建立更好的抵御力,并最終解決我們生存的最大威脅。
各國政府必須將氣候行動和韌性作為這些長期經濟刺激計劃的核心。 這將確保公共支出有助于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和持續的氣候危機。這將有助于避免我們已經知道要來臨的經濟地震。
在這一刻,我們可以果斷地邁向具有抵御能力的零碳未來道路。 這個過程必須包括所有人,我們必須避免自動重新開始威脅著我們的星球、我們社區和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長期的刺激投資應被用來建立更好的未來。零碳未來代表著社區和經濟可以抵御氣候變化的影響。投資標的應選擇有助于減少排放、確??諝馇逍隆⑻峁┝己霉ぷ饕约熬S護經濟增長。這意味著政府的支出要與《巴黎協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標保持一致,即將全球溫升程度限制在1.5oC,最遲在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
應從氣候和抵御能力的角度篩選刺激性支出決策,以確保財政紓困用于零碳選擇,并利用公共投資和采購的力量來加速對提供良好就業機會的氣候解決方案的需求,從而有助于緩解緊張的就業
問題。
我們擁有建立零碳
電力和
運輸系統的解決方案。我們知道如何讓人們從事建筑
節能、低碳建筑和基礎設施的工作。現在可以使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來快速減少和封存排放。創建零碳工業部門所需的許多技術已經被開發。
政府應確保其刺激方案能加速這些解決方案及其帶來的許多好處。正如《新氣候經濟》(New Climate Economy)的一份報告所顯示的那樣,向低碳經濟轉型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創造26萬億美元的增長機會和6500萬個新工作崗位。
我們必須保護最重要的東西。在可見范圍內,我們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家庭免受經濟危機的沖擊。通過提供增強氣候適應能力的長期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幫助緩解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未來問題。
各國政府明確表示,他們支持迅速向有抵御能力的零碳經濟過渡,并支持現有的多種氣候解決方案,這將有助于私營部門在重建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充滿信心地進行投資。
我們需要充滿希望地期待,走出這場毀滅性的危機,我們可以確保更大的適應力和通往零碳未來的明確道路。
應對新冠病毒的經濟影響的長期政府刺激措施應:
◥ 幫助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和持續的氣候危機。
◥ 用于建立零碳未來,使社區和經濟能夠抵御氣候變化的影響。
◥ 為減少排放,確保清潔的空氣和提供良好的工作以及維護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 與《巴黎協定》中最雄心勃勃的目標保持一致,即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最高1.5oC,最遲在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
◥ 通過氣候和適應力的角度進行篩選,以確保財政紓困用于零碳解決方案。
作者:Dr María Mendiluce, 全球商業氣候聯盟(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首席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