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碳中和表現評價
蘋果公司并非第一個承諾實現
碳中和的大型跨國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的大企業已經宣布或已經采取措施以期實現碳中和。奔馳、微軟、耐克等九家大型跨國公司于今年7月宣布建立一個新倡議聯盟,加速全球經濟向凈零
碳排放過度。該倡議聯盟被稱為Transform to Net Zero,旨在開發和提供研究、指導和最佳實踐,助力所有企業實現凈零碳排放。
從上表可以看出,零售領域大型跨國企業在減排范圍方面,大部分都覆蓋了CDP減排的三個范圍,即不僅致力于減少自身生產運營和
電力供應方面的碳排放,還推動供應鏈共同進行減排行動。蘋果的減排措施與其他企業相比更為全面,在產品材料、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布局、綠色金融工具運用等方面都有所作為。但相比于微軟和迪士尼,缺少了內部碳定價舉措。內部碳價越來越成為企業實現碳中和的一種重要方式,微軟自2012年便開始執行內部碳稅
政策,對公司各運營部門征收碳排放費用。通用電氣、迪士尼、谷歌等公司也制定了內部碳價,在這一方面,蘋果公司還有待提升。
另外,蘋果公司的
碳足跡主要來源于外部供應商的產品制造環節,但目前蘋果的兩家主要供應商臺積電和富士康仍然有高達90%左右的電力是來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火力發電是富士康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臺積電的綠色電力也只占到總耗電的6.7%。蘋果的供應鏈碳中和目標雖然遠大,但受供應商成本技術等多方面的制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繼續創新激勵和鞭策措施,加速供應鏈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