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國
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伍德麥肯茲咨詢公司協辦的《2021中國能源
化工產業發展報告》發布及研討會在
北京舉行,會議主題為“雙循環格局下的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會議認為,當今國際格局、世界秩序和全球產業布局正處于一個大變革、大調整、大沖突的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全球供應鏈以及我國經濟貿易和產業布局的改變。“十四五”我國煉化行業將進入新增產能全面釋放、競爭白熱化時期,也是行業整合轉型升級期,成品油
市場化進程將基本完成,化工產品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成為新趨勢。
服務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實現低碳發展的多重約束下,能源轉型將在多元平衡中穩健前行。展望“十四五”,中國將成為推動全球
碳排放提前達峰的踐行者之一。預計,2025年中國一次能源需求約54億噸標煤,其中,化石能源占比約81.2%,比“十三五”末降低3.1個百分點,煤炭占比將下降5.4個百分點至51%,僅天然氣占比有所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提升,達18.8%;單位GDP能耗降比2020年再降低約17%。
新冠疫情對國際石油市場影響深刻,未來五年國際油價將呈現中低位震蕩復蘇的走勢。世界石油供需兩側將進入高存量、低增量的新階段,中東、中美地緣政治將呈現高動蕩、低烈度的新格局,國際油價將保持高波動、中低位的新常態,國際石油市場將開啟再平衡的新周期。
國內油氣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增長,供應能力顯著提升;“十四五”主要圍繞保障供應安全和推進體制改革兩個焦點。“十四五”期間,受到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石油需求增速將顯著放緩,并漸進峰值;而天然氣作為低碳能源,依然保持7%以上的年均消費增速。國內勘探開發投資持續加碼,確保近2億噸的石油產量和5%左右的國產氣增速。
煉油化工行業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十四五”發展重點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中國煉油、乙烯能力穩居世界第二,PX產能躍居世界第一,千萬噸級煉廠數量增加,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煉化產業集群。
今后,中國煉化行業將瞄準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煉油結構調整。以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煉化一體化、合并減油增化,利用多產低碳烯烴和化工原料;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將加油站轉變為“油氣電氫”綜合能源補給站。二是實現化工差異化、高端化發展。優化烯烴產業鏈結構、提高芳烴產業鏈競爭力、突破高端材料技術瓶頸;拓展化工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價值鏈空間。三是要重視技術創新,包括重油加工轉化技術、高端化工材料生產技術、塑料循環利用技術、煉化企業數字化技術(包括原油分子信息庫、智慧供應鏈、物流能量管理與優化、設備運行優化系統和智慧加油站等)。
新冠疫情導致石油公司經營受挫,主要依靠高效、低碳、數字三方驅動破局。疫情蔓延與低油價重挫全球石油行業,國際石油公司陷入近十年來最不景氣的一年。盈利暴跌、市值腰斬、評級下降,多家獨立石油公司處于破產邊緣,生存危機迫在眉睫。
隨著低碳能源逐漸取代化石燃料的趨勢漸漸明朗,內外因素變化倒逼石油公司低碳轉型,歐洲公司領跑可再生能源布局,美國油企則主要專注于碳捕獲等“負”碳排技術。積極開發數據資產價值,發展能源數字經濟新業態,也是石油公司破解困局、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氫能產業將助力中國未來能源綠色發展。2020年我國已啟動氫能頂層規劃工作,燃料電池汽車“以獎代補”
政策落地。新冠疫情沒有改變氫能產業投資增長熱情,20余家大型能源央企跨界氫能產業,年底預計超過8000輛燃料電池商務車、100座加氫站進入示范運營。
預計,2025年前我國氫燃料汽車和加氫站仍以示范運行為主,2035年燃料電池車有望達到百萬輛級商業應用規模。目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化工等企業已經開始涉足氫能行業,相信通過各類企業的協同創新,中國的氫能產業將迎來美好的前景。
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
服務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實現低碳發展的多重約束下,能源轉型將在多元平衡中穩健前行。展望“十四五”,中國將成為推動全球碳排放提前達峰的踐行者之一。預計,2025年中國一次能源需求約54億噸標煤,其中,化石能源占比約81.2%,比“十三五”末降低3.1個百分點,煤炭占比將下降5.4個百分點至51%,僅天然氣占比有所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提升,達18.8%;單位GDP能耗降比2020年再降低約17%。
新冠疫情對國際石油市場影響深刻,未來五年國際油價將呈現中低位震蕩復蘇的走勢。世界石油供需兩側將進入高存量、低增量的新階段,中東、中美地緣政治將呈現高動蕩、低烈度的新格局,國際油價將保持高波動、中低位的新常態,國際石油市場將開啟再平衡的新周期。
國內油氣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增長,供應能力顯著提升;“十四五”主要圍繞保障供應安全和推進體制改革兩個焦點。“十四五”期間,受到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石油需求增速將顯著放緩,并漸進峰值;而天然氣作為低碳能源,依然保持7%以上的年均消費增速。國內勘探開發投資持續加碼,確保近2億噸的石油產量和5%左右的國產氣增速。
煉油化工行業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十四五”發展重點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中國煉油、乙烯能力穩居世界第二,PX產能躍居世界第一,千萬噸級煉廠數量增加,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煉化產業集群。
今后,中國煉化行業將瞄準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煉油結構調整。以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煉化一體化、合并減油增化,利用多產低碳烯烴和化工原料;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將加油站轉變為“油氣電氫”綜合能源補給站。二是實現化工差異化、高端化發展。優化烯烴產業鏈結構、提高芳烴產業鏈競爭力、突破高端材料技術瓶頸;拓展化工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價值鏈空間。三是要重視技術創新,包括重油加工轉化技術、高端化工材料生產技術、塑料循環利用技術、煉化企業數字化技術(包括原油分子信息庫、智慧供應鏈、物流能量管理與優化、設備運行優化系統和智慧加油站等)。
新冠疫情導致石油公司經營受挫,主要依靠高效、低碳、數字三方驅動破局。疫情蔓延與低油價重挫全球石油行業,國際石油公司陷入近十年來最不景氣的一年。盈利暴跌、市值腰斬、評級下降,多家獨立石油公司處于破產邊緣,生存危機迫在眉睫。
隨著低碳能源逐漸取代化石燃料的趨勢漸漸明朗,內外因素變化倒逼石油公司低碳轉型,歐洲公司領跑可再生能源布局,美國油企則主要專注于碳捕獲等“負”碳排技術。積極開發數據資產價值,發展能源數字經濟新業態,也是石油公司破解困局、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氫能產業將助力中國未來能源綠色發展。2020年我國已啟動氫能頂層規劃工作,燃料電池汽車“以獎代補”政策落地。新冠疫情沒有改變氫能產業投資增長熱情,20余家大型能源央企跨界氫能產業,年底預計超過8000輛燃料電池商務車、100座加氫站進入示范運營。
預計,2025年前我國氫燃料汽車和加氫站仍以示范運行為主,2035年燃料電池車有望達到百萬輛級商業應用規模。目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化工等企業已經開始涉足氫能行業,相信通過各類企業的協同創新,中國的氫能產業將迎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