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碳達峰、
碳中和”無疑將成為熱詞之一。
中國金融四十人
論壇(CF40)成員、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在接受CF40研究部訪談時表示,由于時間太緊,全國性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可能難以在兩會上推出,但希望至少可以提出規劃制定要求,并對有關指標按行業、地區等進行分解,幫助形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或者路徑圖。
孫明春指出,從現在到“碳達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過程。在制定路線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現實情況,減少轉型痛苦。
在總體節奏的把控上,應該是“前松后緊”。前期以“獎”為主,包括鼓勵發展新技術,在能源結構轉方面,要增加新能源投資等。到了中期,或應加大“罰”的力度。比如2025年以后,在
碳排放控制方面,要有更為嚴厲的指標和懲罰措施。換句話說,至少要給企業5年的適應和轉型過渡過程。
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他建議,金融機構應該提前率先實現“碳中和”目標,起到表率作用。與此同時,還可以深度參與
碳交易市場,通過
碳市場價格機制的變化,推動全社會的“碳中和”行動。
要充分認識“碳達峰、碳中和”任務的艱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