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家大力推進綠色發展,會讓環保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對此您怎么看呢?
趙華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報中,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是兩大主線,“生態”“環境”“綠色”三個關鍵詞合計出現的次數為26次;今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目標、路徑、
政策保障,這必然給整個環保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國家大力推進綠色發展,隨著強化清潔生產、嚴格污染治理等方面法律
法規制度的完善,工業、農業、服務業綠色升級成為這些行業企業的剛需,綠色升級需求將會井噴,圍繞這些行業企業的
節能、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固廢處理、水處理、大氣治理、危廢處理、土壤水域的生態修復等需求,提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
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行業將崛起,成為環保產業的新藍海。
環境托管服務涵蓋咨詢服務、評估設計、專業運營管理、工程服務以及相關聯的投資、融資等產業,通過服務將整個環保產業鏈連接起來,為企業和政府等需求方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帶動整個環保產業和環保技術的發展。
綠色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生產方式,也體現在綠色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的綠色升級,比如生活垃圾的分類和減量化、綠色低碳出行、綠色節能居家等,這方面的需求也會大增,將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升級建設、
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建設、新能源汽車及相關輔助設施、節能家電家具及住房的智能化改造等需求不斷擴張,這些行業也會面臨很大的
市場空間。
形成綠色發展內生機制的關鍵在于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國家將進一步健全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
碳排放權等交易機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轉效率。
一旦國家建立起來綠色交易的市場基礎設施,未來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
排放權的交易以及由交易推動產生的
減排產業鏈將面臨一個新興的市場機遇。
比如關于碳排放交易,目前我國
碳交易產業還處于試點性質的初步發展階段。我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這實際上賦予了碳排放的稀缺性,具有了碳交易的基礎。
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碳交易的重要性將會凸顯,碳交易正成為綠色產業和產業綠色化的一個重要收益來源。
以碳交易市場建設為核心的
碳減排產業鏈,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將更富有活力,提供碳捕捉、減排的技術、設備和服務的企業、造林綠化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都將面臨更大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