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主要靠“賣碳”盈利?科技巨頭們都做了什么?
從個人層面來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是其中一位,他每年需要大量坐私人飛行出行,但私人飛機無疑是造成
碳排放的一大原因。
當然,蓋茨沒有因此放棄坐私人飛機改成普通航班,而是每年直接花費700萬美元來抵消個人的
碳足跡,也就是為自己超標的碳排放買配額。
蓋茨另外投資了很多碳中和項目,特別是碳捕集、利用與碳封存技術(CCUS)等等,這些是通過間接方式來減碳。
當然,對
碳交易最積極的是特斯拉。在2020年財報中,特斯拉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7.21億美元),其中賣碳積分帶來了15.8億美元的收入,是凈利潤的2倍多。
美國并不是全國實行碳排放積分
政策,有11個州要求汽車制造商在2025年之前,需要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如果達不到足夠數量,那么就得去購買碳排放積分來彌補差額,從而避免巨額罰款,于是特斯拉就成為了“賣碳翁”。
雖然特斯拉并未在財報中披露購買其碳排放的企業名稱,但事實上,2019年美國車企通用汽車和歐洲車企菲亞特克萊斯勒,都表示自己向特斯拉購買其在美國的碳排放額度。菲亞特克萊斯勒在全球已經支付了18億歐元,來購買碳排放額度。
其他科技巨頭也紛紛嘗試“碳生意”。蘋果公司在2020年的秋季發布會上,宣布取消iPhone附帶的耳機和插頭,將為其生產和物流等環節每年減少200萬噸碳排放。
根據蘋果2020年環境報告,整個公司2019的年排放量為2510萬噸。其中辦公運營的碳排放基本為0,碳排放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以iPhone 11 pro Max為例,一臺設備的全生命周期大概排放86千克的二氧化碳,其中78%是制造環節產生,3%是
交通環節產生,18%是全生命周期用的
電力導致的排放。
![](https://img.huxiucdn.com/article/content/202103/29/164608134818.png)
蘋果的碳足跡(2019年)
騰訊是中國科技巨頭中,對碳排放比較重視的公司,與蘋果類似,騰訊也采取了兩條路并行的方式,一是自身在能耗方面實現
節能減排,如數據中心、服務器、辦公大樓等
節能減排;二是用數字技術,通過龐大的騰訊生態公司,來提升各行業的能效和降低碳排放。
例如對于耗電巨大的數據中心,可以把選址放在風電、水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充裕的地區,并且采取更高效率的制冷和供配電架構,來減少碳排放。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承諾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全球碳
市場都在積極擴張,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已達到21個,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