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的進程與建議
從 2010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啟動第一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開始,中國低碳城市省市試點工作先后啟動三批,全國共 87 個省市區縣納入試點范圍,試點內容愈發明確,思路愈發清晰。試點規模上,逐步聚焦到地市級層面的二三四線城市,覆蓋了經濟發達區、生態環境保護區、資源型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等多類地區。試點
政策設計上,試點內容和目標任務明晰化,試點要求具體化,監控、評估等配套政策不斷完善。
經過對低碳試點城市與同類地區
減排績效的對比研究,發現低碳城市試點提高了試點城市低碳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出不少創新性的舉措和做法,尤其是低碳試點城市的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率普遍高于非試點地區,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
碳強度降幅。
從政策屬性的角度判斷,三輪低碳城市試點屬于探索型和開拓性試點,兼顧綜合型和專業性特點,是在地方政府自主推動下中央授權開展的試點。相對于經濟領域的其他試點,低碳城市試點還具有弱激勵弱約束的政策特征,即既無明顯傾斜的經濟支持和優惠政策,又無充足強制的約束條件,因此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學習能力就尤為重要。
在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中,杭州市的表現最為突出。杭州市積極申報爭取低碳試點,并迅即成立市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十二五”低碳城市發展規劃,其公共自行車項目成為很多城市的效仿對象。作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深圳市自設市伊始就是國家層面開展試點示范的青睞對象,其“藍天、低碳和經濟”協同“三達”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的低碳引領之路。
在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中,鎮江突出重圍,其智能化的城市碳排放管理云平臺成為了試點城市仿效的對象。第三批試點城市成都則加強政策創新,首創激勵公眾個人、小微企業
節能減碳行為的“碳惠天府”機制,大量融入“成都元素”助推公園城市建設。
總體來看,各地在推進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過程中,開拓創新,爭做典范,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許多值得推廣的經驗,同時也暴露出制約低碳發展的
問題和短板。
一是激發城市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現階段中國推動低碳發展工作總體上通過行政問責的方式層層傳導壓力,容易使基層政府形成考核依賴,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導向社會釋放了低
碳減排的
市場信號,推動了深度脫碳技術和零碳產業的全球布局。
二是完善城市碳達峰方案的科學論證機制。在低碳城市政策試點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在全國一盤棋的大思路下,區域協同發展協同達峰。
三是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長效機制。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戰略部署,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各地積極相應,爭先探索。需要建立與時俱進的考核評價機制,對于實施好的地區應當予以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對創新惰性較強的地區應當進一步明確目標管理和問責機制。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城鎮化進入由速度型向質量型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思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綠色低碳轉型下的新型城鎮化應當貫徹新發展理念,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第一要充分考慮不同規模城鎮自然條件、人口規模、產業結構以及城鎮定位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二要加快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高碳鎖定”問題;第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低碳考慮,在技術層面應用凈零排放方案,建立起固定資產投資的監測考核體系;第四要刺激綠色消費,引導垃圾分類,推廣綠色出行,培育居民綠色低碳行為新風尚。
- END -
文|莊貴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魏鳴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