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六大要素
第一是“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被稱之為“能源碳集約度”。這個指標與能源的品質和效率相關。比如說,像中國這樣目前以煤炭作為一次能源主力的能源結構,單位能源碳排放量就相對較高。今后,隨著火力發電的一次能源由煤炭向天然氣進行轉化,風能、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比重的增加,以及核電的發展,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逐漸減少。
第二是“單位GDP能源消費量”,也被稱之為“能源強度”。在工業化的初期,這一指標將會上升,但是隨著工業化程度提高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落后產能的淘汰和工序設備的優化,能源強度將會轉為降低趨勢。因此從長期看,一個國家的單位GDP能源消費量曲線會在工業化的初期陡然上升,如果工業化發展順利的話,又會在某一個時期出現下降趨勢的拐點。
第三是“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被稱之為“
碳強度”。這個指標是衡量一國經濟同碳排放量之間關系的重要指標。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單位GDP能源消費量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碳強度的高低。
第四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GDP”。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活動的擴大,以及人們在吃住行上生活模式的現代化,人均的能源消費量將會增大,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增加。
第五大要素就是“人口的總量與結構”。人口體量越大的經濟體當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會越大,同時人口結構對能源消費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第六大要素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上五大要素相互影響的結果最終體現在這一指標上。其實這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碳排放的關鍵指標,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點才是碳排放真正意義上的“峰值”。
一般而言,當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首先會出現“單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和“單位GDP能源消費量” 呈現下降趨勢的拐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要相對滯后。然而只有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始持續下降才意味著進入真正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