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豐銀行2021年
碳中和高峰
論壇27日舉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建筑物是全球能耗和
碳排放的40%的來源,未來十年,絕大多數新建筑都必須是高標準
節能、節水的綠色建筑。“過去的綠色建筑標準相對較低,很多建筑節能20%至30%左右,以后都要實現零排放。”
馬駿介紹稱,近期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啟動了我國零碳建筑標準的編制組。“未來,估計中國很多地方都要開展零碳示范園區的建設,十幾年前歐洲就有了零碳園區,柏林附近的零碳園區已經做到建筑物、
交通設施、
電力設施都是零碳,不需要政府補貼,每個項目都有經濟效益,國內包括重慶、上海等地都在規劃零碳示范園區。”
馬駿建議,以碳中和為約束,修訂綠色金融界定標準,保證綠色項目、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目錄中的項目不損害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碳排放和
碳足跡應該成為企業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建議監管部門要求金融機構對棕色(高碳資產)的敞口進行計算和披露。”
同時他表示,應強化對低碳投融資的激勵機制,圍繞碳中和目標,建立更加強有力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并將碳足跡作為評價項目綠色程度、金融機構綠色程度和
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標。建議設立較大規模的支持低碳項目的再貸款機制(每年數千億級別);將較低風險的綠色資產納入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
“建議將銀行資產的碳足跡納入MPA或綠色銀行考核;降低綠色資產風險權重,提高高碳資產風險權重;建議外匯局和主權基金開展ESG投資。”馬駿建議,金融機構應當重視公司治理的完善,董事會應有專門董事負責ESG,董事會設立ESG專業委員會,公司應設立專門負責“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或ESG”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