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際“碳不公平”現象求解
2017年,
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停機備用,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永別煤電的城市。此后,位于北京以北255公里的
內蒙古正藍旗草原的上都電廠是華北網北線的唯一電源點。上都電廠一、二期各裝備兩臺單機60萬千瓦機組,三期工程裝機容量為372萬千瓦。發電燃煤全部來自錫林郭勒的褐煤,所發
電力由兩條500kv輸電線路直接接入北京電網。
與內蒙古
碳排放的“三高”相比,北京是全國少有的碳排放“三低”地區。2020年,北京
碳強度為全國省級地區最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戈近期撰文指出,應當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碳
減排不公平”現象,一些能源富集省份無形中為外省承擔了部分碳排放,進而在碳排放空間分配及經濟效益上均處于劣勢地位。因此,相關受益省區也應在規則制定上盡力而為。
已有不少學者在關注省際間的“碳不公平”現象。在最新一期《中國環境科學》上,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多位專家撰文表示,部分發達省份不僅讓外省承擔了自身的部分碳排放,而且獲得了來自外省的GDP凈輸入。
研究結果發現,內蒙古、
山西、
河北都是化石能源生產較為集中或自身產業結構偏向于重
化工業的省區,在大量為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同時,也導致自身排放量顯著增加,屬于碳排放輸入型省份;而廣東、
浙江、北京、
江蘇等經濟發達省市,通過大量消費外省產品而避免了本地生產帶來的碳排放。
內蒙古發改委環資處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一直想要爭取國家對內蒙古推進碳排放達峰行動給予
政策支持。內蒙古方面主要訴求是,在分解“十四五”碳強度下降指標時,將作為煤化工原料未參與燃燒的煤炭從總能耗中扣減,對外送煤制氣等清潔能源參照外送火電的核算方法核減碳排放量,對列入國家規劃布局或核準批復的重大項目實行碳排放單列單核。
陽平堅則建議,省域之間經濟交往可以把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計入到商品的價格里,“北京購入那么多內蒙古的煤電,可以把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計入到電價里面去。如果是綠電,則可以給內蒙古一些補償”。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副主任鄒驥并不贊同建立省際間的補償機制。他認為,國家內部有中央政府進行調控,省際間就得按照供需原則去行事。地區之間的差異光靠財政轉移支付,是杯水車薪。解決的辦法在于,通過
市場機制建立起省域間的物質流、能量流和價值流,這需要打通跨省域間的市場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