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準備好了嗎?
在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走在
減排行動前沿的
鋼鐵企業可以通過碳
排放權交易,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在低碳轉型方面也能夠提供更雄厚的資金以支持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從而獲得更好的減排效果,實現正向循環。減排不力的企業則要為碳排放支付越來越高昂的成本,同時還要面對未來越來越嚴格的減排標準,生存空間或將因此被壓縮。
我國鋼鐵工業規模大,行業競爭充分,整體發展處于全球先進水平。但以煤、焦炭為主的高轉長流程工藝結構在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長期占主導地位。
在許召元看來,相較其他行業,目前我國鋼鐵企業單體規模大,已經基本沒有散、亂、小的鋼鐵生產企業,管理規范性和現代化水平總體較高,對能源相關數據的監測和統計體系較為完備,具有開展
碳交易的良好基礎。
“當然,鋼鐵企業工業路線不同、產品不同,生產條件不同,要真正做好碳交易工作,還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準備,特別是進行相關標準的統一和完善。”
實際上,此前寶鋼、重鋼等重點鋼企已經參與了地方的碳交易試點。據統計,已參與碳交易試點的鋼鐵企業能夠覆蓋全國約1/7的粗鋼產量。在這個階段,相關企業和部門已經完成了碳核算方法、歷史碳排放量盤查、
碳配額確定等工作,制定了碳排放配額交易相關管理制度等。
但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投融資與國際項目總監陳志斌指出,此前試點中鋼企的碳交易使用的方法還是相對簡單。“部分試點比較簡單的采用了歷史強度法的配額方法,企業的排放強度只要低于自己的歷史排放強度就能滿足配額管控要求。”
陳志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歷史強度法存在“鞭打快牛”的
問題,最好還是用行業基準線獎勵低強度的企業。但鋼鐵行業供需流程較為復雜,所以哪部分的碳排放可以納入核算、怎么算,都比較復雜。
陳志斌認為,盡快完善核算方法、制定配額分配方法,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積極開展研究,為制定配額分配方法提供完備成熟的數據支撐。此外,行業主管部門應該從頂層設計上明確這一行業的減排路線和減排目標是什么,支持行業總量設定。
今年國務院的立法計劃中,已經將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列為重點工作。業界也期待看到條例的頒布,從上位法的層面為碳
市場提供更強有力的指導,也帶來更強的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