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年的試驗,中國將于本月晚些時候開始
碳排放合同交易。屆時中國將啟動關鍵的
市場機制,以實現其2060年
碳中和目標。
根據國務院的一份聲明,在其他七個碳密集型行業加入強制交易之前,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發電廠和發電機將率先進行交易,該行業約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0%。聲明稱:“在這之后將擴大交易范圍,覆蓋更多行業,以便通過市場力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余的行業是建筑材料、
鋼鐵、
石化、
化工、
有色金屬、
造紙和
航空。
即將啟動的
減排計劃是該計劃的一個關鍵部分。我國將負責全球30%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通過一種為排放量定價的機制,促使超過上限的企業向
節能企業購買配額。
去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承諾將實現碳中和,成為繼歐盟之后第二個為這一承諾設定日期的主要經濟實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排放水平需要在2030年達到峰值,并在隨后的30年里實現零排放。國務院表示將提供貨幣工具,引導資金“有序、有針對性地”投向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和節能項目。
中國2019年按行業劃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源:BCG,SCMP
盡管碳排放合同交易在2017年悄然啟動,但由于許多行業在收集準確的排放數據方面面臨挑戰,碳排放合同交易一再被推遲。盡管如此,中國已經從2013年以來啟動的八個區域試點項目中獲得了豐富的操作和交易規則設計經驗。
碳排放呈現上升趨勢/數據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
根據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的數據,2019年,中國工業部門的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28.7%,
交通運輸業占8.6%,建筑占7%。
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的數據,目前規模最大的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尋求今年限制16.1億噸的碳排放,以平均每噸28.28美元的交易價格,該計劃去年籌集了218億美元。自2005年開始交易以來,已經籌集了大約807億美元。
上海的
碳交易將在交易開始時超過歐盟的計劃,約40億噸碳排放量將受制于總量管制和交易計劃。政府從配額銷售中獲得的收益將用于資助包括研發在內的脫碳項目。
最初,發電配額是免費的,但配額預計將逐年減少,而且隨著政府提高了排放成本和鼓勵脫碳,未來企業將不得不購買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