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雙碳目標是依靠碳市場還是碳稅?
徐晉濤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說,我們要實現
減排的目標,要探索成本最低的經濟
政策。經濟政策分兩種,價格政策和數量政策。價格政策包括稅收政策,也就是碳稅。數量政策包括
碳交易市場的建設等。“在完美的情況下,實行碳交易市場和實行碳稅政策,達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雙碳目標。”
但徐晉濤指出,現實是不完美的,經濟活動不會完全按照經濟學的解釋來推進。“這個不完美主要表現在,我們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自愿減排的積極性不大。在這兩個經濟政策中,更能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減排積極性的政策或許是更好的政策。”
相比較推進全國
碳市場的建設,徐晉濤顯然更傾向于加快推進碳稅的出臺。“從碳市場的角度看,即使全國碳市場推開了,地方政府和企業不配合怎么辦?包括
碳減排在內的中國環保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難以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當然生態環境部通過環保督察來解決這一
問題,但也浪費了很大的行政資源。如果推出碳稅,把地方政府的利益考慮進去,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是因為當前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所以它能夠通過碳稅既抓了環保又實現了創收。”徐晉濤還表示,從可操作性上,碳稅的推出也要比碳市場建設更容易。
據了解,2007年中國政府提出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的改革目標。2013年6月,《環境保護稅法》(送審稿)開始征求意見,并將碳稅納入其中。但由于各界對于是否將二氧化碳納入環境稅征收范圍爭議不斷,碳稅最終并未被納入《環境保護稅法》。
近年來,多位學者一直呼吁中國盡快推出碳稅,但為何碳稅遲遲未被推出?陳詩一認為,其中一個因素是,可能因為政府要考慮中國經濟的增速,以及當前企業的處境——很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艱難,還需要扶持。
不過,在陳詩一、徐晉濤看來,在內外部環境下,中國未來有可能推出碳稅。
從內部看,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這會倒逼碳稅的加快出臺,作為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從外部看,當前全球都在加大減排,今年3月10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的碳邊境調節議案指出,對于不能遵守歐盟
碳排放相關規定的國家,歐盟將對來自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此外,隨著拜登的上臺,美國政府也在改變特朗普時代保守的氣候政策。
“如果未來歐盟、美國都實行碳稅,將對中國出口導向的產業產生較大影響。同時對中國國內的氣候政策形成倒逼,會使中國預設的碳減排方案提前實現。”徐晉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