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科創院士談︱劉科:碳中和有六大誤解,電動車不是減碳而是增碳

2021-7-17 09:27 來源: 第一財經

當前對碳中和的六大誤解


中國每年排放約103億噸二氧化碳(CO2),人均排放7.4噸,一個三口之家,每年平均排放約22噸。盡管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將CO2轉化為化學品等辦法,或多或少都對減碳有貢獻,但相對于天量排放的CO2來說,作用還是相當有限的。劉科指出,當前市場上對碳中和的認知有限,存在幾個典型的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認為風能和太陽能比火電都便宜了,因此太陽能和風能完全可以取代火電,實現碳中和。事實是每年8760小時,全國各地的太陽能發電小時數平均在17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太陽能大概在1/5~1/6的時間段里比火電便宜,而在其他5/6左右的時間段,如果要儲電,其成本會遠高于火電。風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平均發電時間在2000小時左右。盡管中國的風能、太陽能增量巨大,但總發電量與煤電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且,靠電池儲電來解決太陽能、風能發電不穩定的想法“非常危險”,因為據估算,全世界5年的電池產能僅能滿足東京全市停電3天的需求。太陽能和風能需要大力發展,但在儲電成本仍然很高的當前,在可見的未來無法取代化石能源發電。

第二個誤解源于第一個誤解,即人們誤以為會有個“魔術般”的大規模儲電技術。但實際上,能源行業沒有計算機行業的摩爾定律,人類已經研發了100多年,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并沒有得到革命性的改進,目前實現大規模儲電最便宜的還是100多年前就被發明的抽水儲能技術。

第三個誤解是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來實現碳中和,然而從規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并不具備減碳價值。全世界約87%的石油都被燒掉了,約13%的石油生產出了我們所有的石化產品。把平均每個家庭排放數十噸的碳轉化為化學品,不僅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所以這種辦法對減碳的貢獻是相當有限的。

第四個誤解是認為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能夠實現碳中和。把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提純,再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理論上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大規模捕集。但是,“碳中和不光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平衡的綜合性問題”,劉科院士強調,在目前的技術下成本很高,也無法實現徹底固碳,而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捕集難度很大,迄今靠CCUS減低的CO2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

第五個誤解是認為通過提高能效能夠實現碳中和。通過增加能效能夠顯著降低工業流程、產品使用中的碳排放,過去20年中國能效確實有顯著提高,但同時期,碳排放總量不但沒降低,反而增加很多。因此,提高能效是減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對碳中和的貢獻也會非常有限。

第六個誤解是希望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來降低碳排放,但劉科表示,“如果能源結構不改變,67%的電力還是煤電,那電動車就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碳排放。只有電網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電的時候,電動車才算得上清潔能源車”。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