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第一個擁有旨在實現我們氣候目標的全面架構的大洲。”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7月14日公布了一攬子計劃“Fit for 55”,目標是2030年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
歐盟用十多項氣候提案勾勒出一條通往2050年實現
碳中和的道路,其中充滿政治意味和爭議的是“碳邊境調整機制”(簡稱CBAM),即對來自
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征稅,主要包括鋁、
鋼鐵、
水泥、肥料、電。
歐盟推廣CBAM的一大理由是防止“碳泄漏”,即防止歐洲本土公司為逃避嚴格的溫室氣體
減排政策而外遷,以此營造所謂公平的競爭環境,并探索一條全球性碳價的路徑。在經濟學家和環境活動人士看來,引入全球性碳稅是推動工業脫碳的有效方式,但實際在政治和貿易層面面臨多重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王謀對澎湃新聞表示,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歐盟企業和發展中國家企業置于對等的地位征收碳稅,完全忽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可以說是歐盟擬開展實施的單邊措施,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多邊協商一致的規則也不相符。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碳關稅持反對態度,包括部分發達國家對碳關稅也非常謹慎。
對于拜登政府來說,希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實現跨大西洋攜手并進的想法落空,歐盟在此賽道處于領先位置。《紐約時報》稱,歐盟在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推出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竭力彰顯其在氣候治理上的領導力,但這可能會造成布魯塞爾和華盛頓之間的貿易爭端和外交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