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專家:中長期碳價趨勢受多重因素影響

2021-7-27 14:57 來源: 金融時報 |作者: 馬梅若

  上線一周有余的全國碳市場走向吸引著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

  7月16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截至首日收盤,全國碳市場收盤價較開盤價上漲6.73%,當日累計成交量達410萬噸,成交額超兩億元。

  在隨后的一周時間里,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價格已連續5日上漲。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7月23日CEA開盤價為56.52元/噸,收盤價為56.97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2.61%,較首周上漲11.20%;當日CEA總成交量112000噸。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在前幾個交易日表現平穩,碳價連續上漲。不過,更多人關心的是其中長期發展趨勢。圍繞中長期碳價變化的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

  從整體來看,一個基本的共識是,碳價的形成主要受供需關系影響。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全球氣候總監趙小鷺分析認為,從供給方面來看,碳市場屬于政策性工具,配額分配相關政策和細則的確定以及跨期存儲等相關規定,對碳價將會產生較大影響;從需求端來看,碳價還會受到宏觀經濟、能源價格、未來投資預期等多方面影響。

  基于上述供需關系的邏輯,部分專家預測,碳價還有較大的上漲空間。“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要給重點排放企業和行業時間,前期碳排放配額下發充足,能基本滿足大多數企業生產排放需求,因此交易動力不足,而未來配額有可能會進一步縮減。此外,當前中國碳市場碳價遠低于歐盟市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碳減排壓力較大。綜合來看,供需的此消彼長狀態下,未來碳價有不小的上漲空間。”一位關注碳市場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

  正是這種后期配額價可能上漲的預期讓部分交易主體產生“惜售”情緒。應當看到,盡管前6天碳價連續上漲,但交易量較低。與第一天410萬噸的交易量相比,后續一周內每天交易量徘徊在十幾噸。全周5天內CEA總成交量為729000噸,總額不及首日的五分之一。

  對于上述情況,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碳價上漲絕非必然。他同時提醒市場主體,影響碳價的因素是多元的。

  “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不斷推進,大部分人認為碳價將會持續上漲,但對于目前我國的碳市場而言,短期內需要綜合考慮減排效益與控排企業的成本壓力。”魯政委解釋道,長期來看,碳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宏觀的利率水平、經濟增長水平、技術進步等因素,也包括碳市場本身的制度設計,如配額總量、碳價調節機制等因素。從歐盟碳市場的經驗來看,其碳價也是長期呈現波動狀態。

  在采訪過程中,包括魯政委在內的多名專家都表示,替代技術的應用可能會讓碳排放出現一個驟降,不能認為碳排放只會線性變化。“從目前來看,碳減排的壓力的確很大。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有利于企業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形成穩定的減排預期。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工藝創新、設備創新都可以提高能效,未來的減排需求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魯政委表示。

  “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實際上,各國也會建立相應的調控機制,避免碳價過高或過低對市場造成沖擊。

  就國內情況來看,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生態環境部可以根據維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建立市場調節保護機制。當交易價格出現異常波動觸發調節保護機制時,生態環境部可以采取公開市場操作、調節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使用方式等措施,進行必要的市場調節。這意味著碳價更有可能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