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13年起確立7個城市作為先行試點地區建立地方ETS
市場以來,各地方ETS市場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地方ETS市場運行8年后,全國ETS市場應運而生,可謂是我國實現
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雖然如上文所述,目前的交易目標僅限部分火電企業,規模尚有擴大的空間,但未來若剩余的7個產業逐步進入交易體系,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將會大幅增加。此外,隨著近期地方政府加強對環境制度建設的推進,環保領域“強監管”未來或將成為主流,企業應對上述變化會促使其自主
減排,因此在全國ETS市場的交易頻率將增加。同時,若引入期貨交易等有利于促進交易產品多樣化的舉措得以落地,也將會促進
碳排放權交易的價值發現,有助于形成“交易帶動交易”的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國ETS市場交易剛剛開始,在目前的情況下,
政策制度因素對其影響仍然很大。在
排放權分配和交易單價以及履約評價方面,市場機制尚難以發揮其作用。但毋庸置疑上述
問題在全國ETS市場逐漸成熟和規范后都將得以改善。這些問題在歐美發達國家ETS市場建設的過程中也同樣出現過,因此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過程中積極參考歐美先行者的經驗和教訓也尤為重要。歐盟是世界上最關注環保減碳的地區之一,迄今為止歐盟成員國組成的EU-ETS市場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U-ETS同樣采用“Cap and Trade”方式體現碳排放權的價值,但由于其成熟度高,目前拍賣方式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碳排放權獲取方式。采取相同策略的還有美國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制度“美國東北部GHG減排計劃(RGGI)”和“西部氣候倡議(WCI)”,以及韓國排放權交易制度(K-ETS)等。由此可見,未來實行有償排放配額供給,進一步強化市場機制可能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的一大趨勢。
同時,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推進
碳減排的過程中還必須維持相關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國ETS市場的交易單價約為50元/噸,部分專家曾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單價過高加重購買方負擔,最終將導致中長期參與交易的意愿下降”。中國
電力供給的60%以上來源于火力發電,而該領域企業的經營負擔加重會導致電力價格快速上漲,全國ETS市場的經濟效率性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未來不僅要發現并提升碳排放權的價值,同時還要提高碳排放權價格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這也是對制度設計和參與者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