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碳中和,被諸多專家認為是城市低碳綠色發展的一條新路徑
比如,在王堅看來,目前最緊迫的是盡快實現城市數字化,包括通過數字化技術改變配置不合理所導致的能源浪費情況。
這不難理解。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楊永耀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利用數字化技術,杭州東站已經實現旅客平均小時吞吐量提升22.6%,
出租車平均小時吞吐量提升22.8%,旅客平均等候時長縮短28分鐘——數字優化的背后,不僅是普通人出行的便捷,從宏觀來看,也是城市減碳的一種可持續的路徑。
但城市也必須意識到,數字
碳中和開展后,能源轉型等工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管理起來比過去要復雜。
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提到一個小案例:當
電力系統、能源系統的要素多起來了,各要素之間將主要靠數據來聯系。這對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不光要懂數據,更要發展數據的水平和能力。
杜祥琬指出,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好
政策,讓企業之間協調配合好,比如如何逐步減少傳統電力和傳統能源等比例,而新能源方面又要逐步增加,“政策導向應該方向明確,不給社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當然,從長期來看,想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清潔能源是一個重要命題。去年底,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宣布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
這對全國產業布局提出了新挑戰。
會上,杜祥琬提出了一個新想法:“讓數據中心建到西部去”。在他看來,中國西部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大數據的發展進程中,與其讓能源不遠萬里傳到東部,還不如把這些產業弄到西部去,就地使用太陽能、風能這些非化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