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辯證統一的客觀規律,為開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理論指導。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從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高度出發,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一系列頂層設計之中,久久為功推動“兩山”理論落地生根,“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矚目成就,我國生態環境面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此基礎上,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愈演愈烈的現實,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告“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充分展現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與堅定決心。
新使命呼喚新作為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重大疫情等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如因異常干旱高溫而引發的2019年澳大利亞森林山火,導致至少20余人死亡,5億多只動物喪生,6萬平方千米森林被毀,保險索賠超過7億澳元。世界經濟
論壇(WEF)已將氣候危機迫近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加速列為未來10年全球5大主要風險之一。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亟需承擔的新使命。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也是基于科學論證的正確選擇。“雙碳”目標的提出和落實,必將加快推進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加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成功經驗和優勢資源將進一步落實到“南南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中,為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發展引領新潮流
當前,以綠色能源變革和數字科技浪潮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加速到來,以低碳、高效、清潔、智能和可持續等為核心的人類社會發展新模式正日益成為現實。回望歷史,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重大轉折均與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關;放眼未來,能源結構變革和能源管理創新將對世界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著眼當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綠色能源發展正悄然改變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能源結構轉型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綠色發展進程,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中國未來的綠色能源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底,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已經分別連續16年、11年、6年和3年穩居全球首位。2010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超50%,目前中國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光伏產業生產和
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并已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隨著新能源開發規模效應的顯現和綠色技術迭代的發展,新能源使用成本將進一步下降,使用范圍將進一步拓展。這不僅能夠使我國在能源供給上逐步擺脫對外依賴,提升國家安全能力,而且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的綠色新動能。
新舉措展現新力量
一是構建全國統一的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的碳排放權交易是低成本、高效率解決經濟發展與碳
減排之間矛盾的有力工具。2021年,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功建成運行,預計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其在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發現碳排放權市場價格方面的基礎功能將得到充分發揮,將進一步倒逼市場主體加強
碳資產管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動綠色化轉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為落實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注入持久內生動力。
二是全面推進“新基建”布局。系統布局以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
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契合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頂層國家戰略。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基建投資將達到10.6萬億,占全社會基礎設施投資10%左右。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預計能夠服務于全社會
節能減排,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于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發布了The Enablement Effect報告,報告顯示,去年移動技術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約21.35億噸,約等于俄羅斯的年碳排放總量。加快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新基建”布局,將在助推經濟實現突破性增長的同時助力整個經濟社會體系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三是創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經濟系統的綠色轉型亟需大量資金支持。按照2020年清華大學的報告,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新增約138萬億元投資。金融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能夠在調動資源促進綠色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全球首個由政府部門系統性主導制定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國家,中國已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已走在全球第一方陣,綠色金融已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領域和亮點之一。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約12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約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有效實現了以市場化原則引導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發展領域,為“雙碳”目標落實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綠色金融內含的氣候風險管理工具通過科學定價,將環境成本內生于企業管理,能夠杜絕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高碳資產擱淺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整體能力,加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作者:賀坤(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商業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