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氣候立法是減排的有效手段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來自10個排放國。按排放量的順序,它們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加拿大。在這些排放國中,除印度、俄羅斯和伊朗外,所有國家都有凈零排放目標,但只有日本、巴西和加拿大有氣候立法。預計歐盟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通過一項氣候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排放國,中國和美國都宣布了凈零排放目標。中國在7月份啟動了覆蓋
電力行業的國家排放交易系統,并向電動汽車充電站和激勵計劃投入了大量資源。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中國建設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風電、光伏發電、核電和水電站。中國最近還承諾將停止在海外建設煤電廠,并將加大支持發展中國家低碳能源的努力。
盡管取得了這些
政策成就,中國尚未為氣候變化立法。中國電力部門的改革沒有明顯進展,國家排放交易系統對火電廠排放實行軟上限,數十座新的燃煤電廠仍在建設中,碳捕獲和儲存技術應用的前景渺茫。中國的排放量仍在上升(盡管速度比2000-2020年間要慢),預計在2030年達到峰值后,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平臺期,而不是急劇下降。
美國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但也未能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取得切實進展。美國的排放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比1990年的水平高出15%,此后下降到比1990年的水平高出約2%。特朗普總統將美國從巴黎協定中撤出,并撤銷或中止了奧巴馬政府設想的許多監管措施,包括清潔能源計劃。如果實施奧巴馬的電力規劃,電力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30%以上。特朗普的任期意味著美國在努力實現2025年
減排目標(比2005年水平低26%至28%)的過程中損失了四年。
就像在飛機緊急情況下首先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一樣,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還必須認識到,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之前,他們需要制定自己的國內政策。發展金融機構以及私營部門海外融資必須“綠色化”,以便新興經濟體在建設
碳強度降低的經濟體時,能夠以合理的利率獲得融資,現在可以通過技術改進來實現。最不發達國家將需要援助,以幫助它們減少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并實施低碳工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