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面臨技術和資源挑戰
要實現
碳中和,未來30年必須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加快推動低碳經濟替代化石經濟。在這一重大變革進程中,清潔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速度具有決定性意義,在一些領域需要實現突破性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否有充足、可靠的自然資源去應用相關技術也至關重要。國際能源署評估認為,到2070年有35%的
減排量所依靠的技術目前仍處于原型或示范階段,有40%的技術尚未被開發出來,商業汽車
運輸、海洋和
航空運輸、
冶金、
水泥生產和其他能源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突破性減排技術均不成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碳吸收技術。要實現凈零排放,僅減少排放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也就是增加
碳匯。
二氧化碳捕獲、封存和利用技術(CCUS)可以在確保發電等高耗能產業不中斷的情況下,減少向大氣中實際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減排過渡技術。國際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5°C特別報告提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四種情景,涉及大量運用CCUS技術。過去10年,CCUS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部署,年捕獲量已經達到約4000萬噸,但要實現聯合國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到2070年需要實現56億噸的年捕獲量,需在現有水平上擴大超過100倍,這需要大幅提升技術水平,并進行大規模部署,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新能源技術的轉化、存儲、傳輸、使用等,都是由多種特定材料的獨特化學和物理特性所促成的,清潔能源技術通常比化石燃料技術需要更多的礦物材料,電動汽車使用的礦物質是傳統汽車的5倍,陸上風力發電廠需要的礦物質是同等容量燃氣發電廠的8倍,提高化石燃料能效也需要更多的礦物。巨大需求推動礦物價格不斷攀升,2016~2018年年初全球鈷價上漲了5倍。這可能引發對全球關鍵礦物資源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