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面臨國際合作挑戰
盡管
碳中和目標由各國自主制定,實現碳中和卻必須開展廣泛國際合作。回顧歷史,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歷程充滿了各種縱橫博弈,而碳中和目標帶給各國的壓力明顯大于此前的
減排計劃,各種國際競爭的壓力恐怕也將水漲船高。氣候變化的話語權之爭將事關國家發展前景。氣候
問題的提出和發展,基本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切中發達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現實,但與發展中國家不符。碳中和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深入一國經濟社會最底層,一刀切的標準將嚴重阻礙部分國家的發展前景,導致氣候權凌駕于發展權之上的局面。
目前,氣候變化問題的政治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并不斷向經濟、貿易、外交等領域擴散,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政治博弈的新工具,這令人擔憂,應該加快給這一趨勢踩剎車。歐盟計劃于2023年正式實施“碳邊境調節措施”,聲稱要對那些沒有按要求減排的國家征收碳關稅,目前已經通過相關法律決議。美國此前也曾多次嘗試征收碳關稅,在歐盟的示范效應下,其很可能重拾這一設想。美國和歐盟打著應對氣候變化的旗號實施碳關稅,可能將造就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公平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實現氣候中立目標需要國際社會加快采取政治行動,這些政治行動同樣也應該是中立的。政治中立將是確保氣候中立公平、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國際社會應該在追求氣候中立目標的同時,也努力實現氣候政治中立。否則,失去政治中立的氣候中立很可能會葬送全球氣候行動的偉大目標,給整個人類家園帶來不可消除的消極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