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實現碳中和或需投入1.7萬億元以上
顯然,
北京實現
碳中和目標,還需要進行投入。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
此外,二氧化碳
減排成本包含很多因素,這些因素未來還會發生變化。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信息,2011年我國就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
深圳7省市內開展
碳排放交易試點,試點
市場覆蓋
電力、
鋼鐵、
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
葛全勝向新京智庫表示,當前,七個試點
碳市場的加權平均碳價在40元-50元人民幣之間,如果按每噸二氧化碳50元測算,北京二氧化碳年排放量1.25億噸左右,每年約62.5億元,40年就是2500億元。如果參照當前歐洲能源交易所出售的現貨碳排放許可價格每噸55.95歐元測算,北京市的二氧化
碳減排成本達2.1萬億元。
此外,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曾在全球財富管理
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指出,據國內有關部門測算,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大致需要投入136萬億元。葛全勝據此表示,如果按照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費占全國化石能源消費總量1.25%估算,北京可能需要投入1.7萬億元以上。
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巨量投資,相關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不低。對于北京實現碳中和所需要的資金來源,張九天表示,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要的資金不能光靠政府,還需要市場彌補缺口,所以應完善綠色金融
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至于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中需要重點投資的領域,在王克看來,在投資結構上,包括電力、城市軌道
交通、充電樁與充換電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占投資總量的65%以上,終端能效投資占25%左右。
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謝超認為,碳中和產生龐大的綠色投資規模,需要綠色金融大發展與之配套。目前看,這兩者之間的匹配度并不高。例如,2018-2020年信貸在中國綠色融資中的占比高達約90%,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僅占7%和3%。
對于電力行業而言,它的綠色溢價相對低一些,可以采取風險偏好較低的信貸作為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但對于交運、建筑等行業而言,它們所依賴的氫能、碳捕捉等碳中和技術目前尚不成熟,需要資本市場加大對氫能、碳捕捉、儲能等碳中和技術的研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