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是關鍵抓手
在運用
市場化機制實現碳
減排方面,7月16日,全國
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作為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認為,中國碳市場實現了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將來實現方案目標的重要抓手。
碳市場為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白皮書顯示,全國碳市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1764.9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8.01億元。
在張希良看來,通過掌握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排放情況,碳市場可為實現碳排放總量控制提供重要參考。據悉,除了發電行業之外,生態環境部已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國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未來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
張希良表示,中國的
電力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這既是中國碳市場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碳市場選擇進行雙重管制,既管直接排放、也管間接排放的原因。煤炭價格上升、額外購買配額等因素都會影響電廠的發電成本,但是由于電價由政府主管部門決定,增加的成本無法通過電價的價格機制傳導到用戶端,也就難以激勵用戶側的節電減排。
“在碳市場設計時,除了考察企業直接量化的排放以外,也納入了間接排放,從而促進用戶側的節電,以逐步降低碳排放。”張希良說。